天祚七年春,二月廿一日,大唐西部边境军营十万火急发出一封密信,由兵部专用驿道一刻不停歇传递到大明宫深处。
在一名将士风尘仆仆骑着一匹口中泛着吐沫星子的马,拿出军部信物进入长安城后的第二天,当朝圣上震怒,在朝议上当众百官的面直接口述一封圣旨,由右相李卿宜亲自执笔而成。
在圣旨发出的三日后,坐镇北方边境的大唐第一名将陈庆立刻起身,孤身一人到了西边军营,而陈庆的白袍军随后而来。陈庆的位置由第二名将燕临川补替,继续守着北方的蛮夷。
长安一时间晴空起风雨,满城都知道了西边的事。
反正这件事不知道是从谁开始传起,但仿佛一瞬之间如飞花,在长安无处不知。据说是西边的道门在清水国内的一处正统道观一夜之间被灭门,无一人生还。而此刻的清水国先帝因之前的事自缢宫中,清水国已由大唐接管,新立的清水国帝君其实只是傀儡而已,地位还不如坐镇清水国的都护。
此刻的清水国鱼龙混杂,并且道门有意纠缠到底,那位将军连忙发信给长安,因为他看出的道门背后的意图,道门也等着大唐陛下的答案。而陛下以陈庆将军的调动给了道门答案。
所以坊间有人猜测那座正统道观被灭,实则是道门自己所为,这只是一个挑动战争的借口,陛下圣明,明白无论作何回答道门都会有另外的借口,这才直接给道门强有力的回答。
一时间京城内不论是不是道门正统的道观,都香火稀疏,甚至来来往往的行人还不会吝惜口水,也有有脾气的妇人抱着小孩到道观门口端个凳子骂街,还有团结的长安人给骂街口渴的妇女端茶送水。
同这件事一同传出的,还有一首叫《雨霖铃》的新词,在一夜之间飞入大街小巷,凡有柳枝处,皆歌《雨霖铃》,无柳枝处,也有人传唱。往灞桥上走去,十有八人送别,都有《雨霖铃》吟诵之声。
…………
天下大事是大势,在学宫处却有了一件小事,那就是来了一位叫宁然的新人。
这件事对学宫说大不大,三百多学宫弟子中不过多一个人而已,却也说小不小,大唐几千万人口,学宫只有三百来人能进,突然多一个人就不得了。
最近学宫都在讨论这件事,什么叫不得了?这才叫不得了!学宫是什么地方?往日入学都需要秋日学宫出题,合格者才能进入学宫。在学宫这地方,不要说贵到王侯子弟,就算是皇子公主,都得按规矩来,考得过入学,考不过回宫。
这位学宫新收的叫宁然的学生说入就入了,三百多学宫弟子头一遭听说此事,不比近日听到的清水国一事震惊程度低。
宁然收拾收拾了客栈的包袱,去了学宫报道后没在学宫的宿舍入住。学宫地处长安城东外,又有夫子守夜,许多事注定不方便,于是宁然干脆在离通化门近的兴宁坊租了一间屋子,宁然心想在长安并没有多少认识的人,最主要的还是在问过租金掂量掂量自己口袋里的那点银票后,终于认为一间屋子还是不错的,不漏风不漏雨,就算大明宫也不过就这两个用处。
收拾好一切后宁然并没有马上去学宫,那位接待他的夫子也没要求他立即跟同窗学习。
宁然先是将东西整理妥当后,开始了一场对这样严肃的人生进行了一次长远的思考。其实他也不知道师叔究竟让他来学宫的意思是什么,感觉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原因就是临走前师叔给自己说的那一番话。但问题就是人间之力究竟是什么东西,虽然他听师父说过,但师父都是简单的说说,没有细讲。
师叔认为学宫有,学宫却不认为自己有。也许只有自己在学宫看看。当然也得看看刑部大牢里墨宗的弟子,否则实在对不起师父。
新搬家的第二日依旧是个好天气,如果不是哪里的夜猫在墙头上唤了半晚上,直到声音哑了才消停,宁然想必在推门看见太阳后能更高兴几分。宁然昨夜着实被那只夜猫呼唤母猫的声音惹恼,只是等叫了一阵后宁然就释然了,等到那只野猫声嘶力竭之后宁然就更加可怜这只猫,居然没有一只母猫回应他的多情叫声,不然也不至于到这般地步。
长安的春雨下得缠绵但走得爽利,下完后被清风一吹,就走得干干净净,绝不会一二三天的不休不止。
宁然来过学宫好几次,不过到十二玉楼的廊道都恰好避开了讲舍,而学宫的人,在比试时只有君子上过场,其余人都以为君子应当谦让,哪怕是比试也不能差,因此直到道门的人离开,都没有一个人上场,也不知他们此刻是该后悔还是在庆幸。
学宫的正式学生只有三百余人,还有一百来位纯粹的修士,不过因为那一百来位修士不学儒家的学问,因此不算做儒家学生。
学宫的学生都是自己做学问,先生也是自己讲学问,学生想要做什么学问,就得到讲习相应学问的先生处听课,而先生则是哪怕下面只有一人,他也能讲解下去。
宁然对于儒家经义虽然比不上博学鸿儒,但在师父的要求下,在墨宗其实了解不少,有人问起,宁然也自认担当得起“熟读”这两个字。
当宁然走入一处讲堂,那位先生正在讲儒家的渊源,宁然本就漫无目的,因此坐下来听听也无妨。
下面同宁然一样来听讲的学生只有十来人,想必是刚入学宫不久,还对先生讲的儒学渊源不太了解。
在看见宁然来之后,竟然没有一人分心,连前面坐着讲学的先生也当没看见他一样。宁然心中直摇头,非也非也,明明都看见我了,怎么能装作没看见呢?克己复礼不是这么用的嘛!
…………
顾夭之在离开京城的当天就收到了剑山一处据点暗子的信,说是道门第二十四欲以图谋大唐国祚,长安怕是难以安宁,让他极速赶会剑山,此刻剑山不能出岔子,暂时坐以观望是最好的方法。
正在一处驿站停马喝茶的顾夭之看了后,将纸条笼在袖中,剑气搅动,一片细微的粉末从袖中散落。顾夭之故作倒茶,右手一抬吹散了粉末,然后给自己倒了碗茶。
自己得走慢点喽,怕是这次回了剑山,一时半刻就出不了。剑山一入深似海,从此江湖是路人,还是没长安的那个小子活得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