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河中府。
(是不是好久不说都快忘记了(~_~;)偷笑)
“父亲,我安西现在羽翼渐丰。但是儿子以为我们汉民太少,久而久之必然会被中亚各部族同化。
儿子想这也是与父亲心愿不符合的。”冯癸明看着冯云山说到。
说起冯癸明,他自从剿灭哈剌鲁后,有连续歼灭数个土匪部队。成为整个剿匪作战中闪亮的新星。
当他回到河中府后,冯云山亲自推掉了议事会议,跑到了城外给自己这个好儿子接风洗尘。
“父亲,儿子幸不辱命!”这是冯癸明见到冯云山的第一句话。
长久不见尤其是年仅十四五的冯癸明独自掌军。冯云山作为一个父亲也是十分担心。
冯云山看到小冯同学平安回来,也有些老泪纵横。“儿啊,你走了之后为父才再一次体会到家书抵万金啊!”他抚了抚冯癸明的头顶,说到:“你受苦了,瘦了也黑了。”
冯癸明理解,老冯之前两个儿子他都未能保护好。在太平天国起义后先后亡于清军之手。
丧子之痛,这是许多人不可忍受的,但是冯云山不仅忍下了,而且还允许冯癸明独自掌军。父爱如山般沉重!
冯癸明在前世与人聊天时曾感慨说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她)独立起来。冯云山爱着他,恨不得把他捧在手心里,但是他明白如果冯癸明成长不起来那么未来只能是悲剧。
所以他要在活着的时候努力培养冯癸明。让幼草经历风吹雨打,才能在艰难处境里傲然挺立!
冯癸明也明白父亲的用意,所以他也努力的让自己不断前进,就像树苗成长,首先努力扎根,不管是软泥还是砂石他都要比别人深,然后长的要比别人高大。
冯癸明看着父亲斑白的两鬓,花白的胡须,他才五十多啊。冯癸明不知道该如何让他省心。只好说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世上哪有不吃苦就能够成长起来的呢?
不过父亲,儿子此次出去学会了不少的东西,也收拢了一些人才谈不上成绩,但是儿子也有了进步。所以父亲不必担心,儿子正在努力成为一把折不断的钢刀!”
“哈哈哈,小兔崽子,伶牙俐齿的。不过有志气是好的,不过不要说大话,人这一辈子总要走几天下坡路的。”
冯云山不再伤感起来,这或许就是枭雄本色,伤感是暂时的,进取是长久的。
……
“你说的很对,不过天下的汉人大清是最多的,我们之前不是确定下来从大清接引流民,帮助大清稳定西北的战略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冯云山不解。
“其实我想除了接引流民我们还要调和这边的土著和外来的流民之间矛盾,以及土著的彻底汉化!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人口问题也就解决的差不多了。”冯癸明自信满满的说到。
“哈哈,那你说说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冯癸明故作神秘的说到。
“咚!”“哎呦。”
冯云山一个暴栗砸下,“臭小子,让你说是看得起你,还跟我藏着掖着的。”
”那您也别说砸就砸啊,傻了咋办?”冯癸明装模作样的揉着头。
“就你,粘上毛比猴子还精。好了别闹了快说!”
“喏。”冯癸明一抱拳说到:“首先利用我们的财力物力以及权力普及教育,这个教育一定要宣传华夏文化为主!”
“不错,教育手段确实可以迅速同化人心,可是这只能解决多数人心里向着我们的人的问题。其他人呢?”冯云山嘴角擎着笑意。
冯癸明突然明白,父亲和他的班底不是没考虑过这些,甚至他们已经有了一套方案。
冯癸明有些失落,不过他还是要把计划说出来:“接着可以以国家名义分配土地,这土地的分配与学习华夏文化有关。
比如分给某家100亩草场,用其五年内收入的六成支付,不过如果你可以流利的汉话就可以是四年内六成收入。你若是学会写汉字说汉话作白话文章,并且绝对忠诚就可以三年甚至两年内六成收入。
当然有了奖励就要有惩罚,如果五年时间过去了还不会汉话,就要持续六成收入交纳,这个时候给他一个期限,不能在期限内学会就要没收土地,让他服六个月甚至更久的学习劳动。
您看呢?”
“很棒,有了这一招不怕他们不接受汉化。但是如果他们聚众闹事抵制呢?”
“所以儿子还有第三点,允许地方州县建立巡检司,如果他们聚众反抗,巡检司立即抓捕,如果巡检司弹压不住,地方军队参与。
当然了这是威压,做事情还需要怀柔。
自今日起责令所有地方官员尤其以教化及税收方面的官吏还有行政主官为最必须做好切实为民,清廉务实的良好形象。”
这个巡检司按照冯癸明的设想应该由退伍军人以及地方优良民兵组成。至于官员为民,很简单。你不对底下人好,底下百姓怎么会支持你的政策呢。
“这就是整顿吏治。”冯云山眼前一亮。
“不错,不管你是封建王朝还是资本社会,选人用人都是头等大事!如果你的官员欺上瞒下,欺压百姓。高层再有什么好的政策都会被底下人扭曲变坏。
久而久之,江山太平必然是一句空话。”冯癸明一锤桌子,沉声讲到。
“好,很好!你考虑的很仔细,切中要点。”冯云山听完小冯同学的想法突然生出吾家有子初长成的感觉。
“父亲,说句实话。诸位大臣还有父亲应该也已经有了方案了吧。”冯癸明很想知道父亲他们的方案是什么。
“嗯,不过还处于密议阶段。”
“能说说吗?”
“当然,你是安西的留后,不仅是我的继任者还是安西现在的半个当家人。当然有权力了解这些。”
冯云山顿了顿继续说道:“有一部分和你的重复了,不过我还是说说不重复的方案吧。”
“这第一,就是强制要求报纸,出版书籍等需要用汉字。公共场合如演讲,工作报告等使用汉语。
第二就是组织一批粗通文墨的汉人走街串巷以戏曲,说书,念报等把汉字汉语宣传出去。
第三组织人手翻译中亚文献,以及更改地名等。”
“还有吗?”冯癸明问道,他其实听得津津有味,这些措施更加细致入微。
“当然有,我们还打算把粗通汉文儒义,兼具会说汉话的人数统计起来,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
且有硬性指标。以一个镇为例,三年任期必须确保达标人数有五成,达不到五成的留任一年还是不行降职处分检讨罚俸等多种处罚手段视情节而定。
六成以上不到七成可以转任到富裕乡镇或是到一个贫困点的县任职,也就是小升一步。
七成以上的如果其他政绩也很不错就可以高升一步甚至两步。
如果达到惊人的九成以上且其他政绩不错,你很有可能获得正州级待遇,至于职位,当然要给你最能发挥你实力的岗位了。”
特别说一下,安西都护府已经开始谋划新的行政单位了。以行政村,行政里为最低行政单位。
接着是乡镇与街坊,再往上就是县,州,以及宣抚区(直隶府)。
也就是说州级就相当于后世的地级市。宣抚区与直隶府就相当于省和直辖市。
当然,这一套制度还没有实行,只是官员间了解。
“怎么样,是不是双方一合起来就是天衣无缝了?”冯云山得意的笑了起来。
“确实如此,有了这套方法不愁我们消化不了几百万中亚土著居民。”冯癸明也轻松起来,方法是个好方法,再加上父子两代人的时间不愁中亚不平定。
“对了,你还说新来流民与原有居民矛盾,你是怎么想的。”
“嘻嘻,父亲这是要考我了。”冯癸明略加思索,就娓娓道来。
毕竟这些东西他从穿越过来就在仔细思考,一开始或许还想着用拳头刀剑说话,但是随着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他越来越喜欢老子的上善若水,越来越认同孙子的非利不动,非得勿用,非危不战的思想。
也开始认同孔子,孟子,荀子这些儒家思想。当然他更喜欢杂家与法家。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时隔两千年或许他们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但是他们的基本思想仍然可以扎根现实,不断成长。
当他们重新有了生机,在结合资,本,主,义的一部分思想比如民,主,科学。安西就有了自己的主流思想。
至于说儒家思想到底适不适应19世纪的世界,冯癸明不知道,他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有一点他是知道的。
主流的儒家思想如今抱残守缺,绝对不适用!就好比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与清流派之争。
洋务派中不少人都认同儒家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并且以此为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接着洋务运动按照这个思潮开始了。
后期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分化出了维新思潮。
清流派就是抱残守缺的酸腐文人了。他们引经据典反对洋务派提出的改良意见。
冯癸明不知一遍的想过分析过,他觉得儒家思想还是有搞头的用的好就是一个老母鸡可以孵出许多小鸡仔子。
用的不好就是个臭蛋,臭死人还没办法。
这一点后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