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新村【上】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新村的建设并不顺利,不过维可还是顶住了压力。

  压力主要来源于超前的规划理念。

  维可的观念里,中世纪的新村庄,一般要具备下面几个要素。

  最先考虑的是地形,维可规划的新村,距离海滨不远,大概只有两三公里左右,在新村地基就能望见海岸线。

  新村不建在海边,而是建在一条小溪的旁边,不只是为了获取淡水资源更加方便,也是是为了以后能和其它村庄连成一片。

  淡水,虽然是制约村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农业时代,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活动都离不开淡水。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淡水资源利用最大化,让这片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再上升一个层级。

  这才是维可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维可不但要将溪水通过水渠引入村内,还要开凿水井,甚至要分开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到最后,围绕阿卡迪亚重建排水和供水系统,重现罗马人在城建造诣方面的辉煌。

  而新村,一切都是新的,建设成本也是最低的,这里将成为最适合建立试验区的地方。

  村庄的建筑占地大概要1.5平方公里,村庄不同区域之间,应该有更明显的界限。

  木墙或者篱笆这种固定的界限用处并不大,维可更希望构建出生活区,商业区,农耕区这种按照作用分类出不同的区域,而这种区域之间的界限,是“人”。

  准确来说是从事不同职业的村民们。

  所以,商业区的主干道要更宽一些,生活区的公厕应该更多一些,农耕区的土地要足够肥。

  这些细节才是决定阿卡迪亚成长为城市的关键。

  八百人的村庄,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大村了,周围普遍是两三百人的村庄,这些村庄更像是杂乱的聚居地。

  甚至只有一百来人的村庄在小亚细亚到处都是。

  所以,这预计有着八百人规模的村庄,也应该要发挥一些城镇才能发挥的作用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第一,好歹有个最简易的小教堂,用来充当聚会和祈祷的公共场所。

  教堂,是一个村庄中里少见的石制建筑,也是一个村子的门面。

  一个村庄大小是由教堂的大小决定的,人有多少教堂就有多大。

  所以,哪怕维可再反对把资源都投入教堂建设里,她也不得不在规划里将教堂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只是,维可为了发扬教堂的实用性,要确保教堂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发挥“堡垒”的作用。

  即使其他房子都化为朽木,教堂要依旧坚挺,屹立不倒。

  在中世纪,几乎所有的教堂鸟瞰都是十字的形状,但有少数教堂因为石材不够只好建成一字。每个教堂旁边都会有一片小墓地,整个教堂连墓地都会建一圈栅栏——人手一撑就能翻过去的那种。

  墓地除了占地方,还成为了滋生疾病的温床,所以未来肯定要推行火葬,让火葬成为所谓“传统”中的一部分。

  当然,墓地在现阶段还是有一些作用的。

  但教堂附近,除了墓地,别的什么用都没有,而墓地为什么要挨着教堂?无非是求个死后的好去处罢了。

  两者在功能上的兼容性很差。

  在维可的设想里,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堂,肯定不会出现在阿卡迪亚。

  阿卡迪亚的教堂,将是小型的要塞,是战斗的象征。

  高墙,瞭望塔和窄小的窗户,城垛,地道和灰色的铁栅栏门。

  教堂顶端矗立的十字架,将成为不朽的战旗。

  只要教堂还矗立着,就意味着鹰旗还飘在这里,就意味着帝国还没有灭亡。

  这才是教堂应该发挥出来的作用。

  教堂将建立在村庄北面,背靠小河,河对岸就是民兵的营地。

  民兵营地之所以要挨着教堂,是在面临敌情的时候,民兵可以迅速进入教堂,以此为据点,或攻或守,都可以。

  而神职人员们,也要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并且在战斗来临之时,充当民兵团的第二指挥官。

  也就是改良版的随军牧师。

  “随军牧师”这一职位在消失了三百年之后,再度出现在了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土地上。

  公元742年,德国雷根斯堡宗教会议首次正式规定,在军队中设立随军牧师一职,但是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取得统治性地位,随军牧师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潮流中,第二次十字军之后,各国基本没什么随军牧师了。

  再度复兴,是在16世纪,波兰国会首次为步兵和骑兵设立了军属牧师。

  阿卡迪亚在这方面领先了时代一五十年。

  第二,一些公共设施,比如,用来烤制面包的烤炉,可以磨粗糙面粉的水磨,可以制作简单金属农具的工坊,还有缝制衣服的织厂。

  除此之外,公共厕所,堆肥场和畜牧的集中养殖也要纳入新村规划中。

  水如果有小溪的话,可以直接在溪水旁边建立水磨房,因为如果建在海边,就必须另外开辟一条水路。而风车比较简单一点,直接建在山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了。工坊和织厂则建立在集市附近,让生产和交易环节之间的路程减少。

  新村将会有一个集市。集市内设立面包房,干酪铺,铁匠铺和盔甲铺,在未来陆续增加篮子铺,马鞍铺,木匠铺和木雕铺,如果发展顺利,甚至还会有船铺。除了这些铺子以外,每个星期日将是赶集日,允许村民卖各种家畜蔬菜和日常家用品。

  维可的目标是将村庄中心从教堂转移到集市中去,让村庄的微经济循环加速,争取培养出一批通过原始的资本积累产生的投资者,来带动其它村庄共同发展。

  新村承担的责任也更加重要,简单来说,这就是个微型的“经济特区”。

  第三,村民的住所,从建材到位置,都有新的尝试。

  住所要分布在主干道周围,以硬泥,木材取代稻草这种建材。

  房屋也统一设置成了两层,下层有一半没有遮蔽,算是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缓冲带。

  中世纪的普通农民,住所一般没有房间分割,由墙、泥地、和茅草屋组成,房间里面也没什么家具,最重要的家具就是那张床,大部分普通村民每一家只有一张床,无法负担其第二张床。所以,床往往是代代相传的重要遗产。

  在中世纪平民家庭里,所有家庭成员都是睡在一张床上的。床在中世纪不只是睡觉的地方,它是抵御寒夜的工具,也是家庭成员社交生活的中心。白天,大家会在床上吃饭、交流、工作等。到了晚上,所有人挤在一起御寒。

  维可没法改变这种情况,家具厂太遥远了,所以她只能将“土床”这种概念推广普及。

  “土床”这种概念有些类似于在华夏北方很普遍的“炕”。

  只是地中海气候,不用烧火取暖罢了。

  一般的土床,宽约一米七到两米三左右,长可随居室长度而定。

  这是一种土石结构的建筑设施,当然,等阿卡迪亚砖的产量慢慢上升之后,可以用石砖代替烧干的细泥土。

  土床,能很好的和房子结构融合在一起,在房子中间,垒一堵墙,作为所谓的“支柱墙”,支柱墙两面各自修建一个土床,在床面覆盖上比较平整的石板,石板上面再用一层泥泥摸平,泥干后铺上布席就可以使用。

  让孩子和父母睡在支柱墙两端。

  除了土床,做饭生火的公共炉火要增加,起码要保证每条街有一个。

  在房子内做饭的火灾危险太大了,必须要将村民做饭的地方放在公共场合,派专人管理。

  做饭产生的厨余垃圾,也派专人管理,运到堆肥场,变成肥料。

  而每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小院子,院子很重要,在维可的设想里,院落是小农经济再循环的重要场地。

  第四,村庄外围的规划也很重要。村外面还有很多森林和荒地,维可计划将在荒地上建设果园和菜圃,等过几年村庄成熟之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庄园和牧场。

  这个时代,最苦的人还是农民。他们的房子又窄又小又简陋,房子里人又多,因此六个婴儿生下来会有一个立刻死亡,四成小孩子活不过六岁,大约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可以活到五十岁,仅仅只有百分之十可以活到六十岁。

  而且食物,饮水都不卫生,因此疾病蔓延很快,跳蚤和蟑螂随处可见,而农民们甚至没有精力去消灭它们。

  要保证村民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要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

  维可打算提倡让每家人都在院子里散养一些鸡和鸭,种一些品种单调的蔬菜,如萝卜,甘蓝之类。

  每家人都必然有生存技术;男性负责农业和狩猎,妇女和儿童应该都会纺线织布,烧陶,织网,还有最重要的酿酒技术,让酿酒业成为阿卡迪亚附加产值最高的产品。

  而想要提倡全民酿酒,合作生产是必须的。协调合作的管理职责落在村庄长老和村庄会议上,他们负责规划一年的农业生产互助,组成自酿酒收购小组,统一收购储藏村民们自酿的葡萄酒。

  最后,除了酿酒,橄榄榨油也要作为备用方案,时机成熟之后,鼓励村民参与榨油工作。

  争取将橄榄油和葡萄酒的产量在两年之内翻一倍,努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

从聊天群开始复兴罗马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84447/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