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艺青年的人生路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林子轩和胡拾聊了几句,胡拾请林子轩把这场演讲整理出来,表到报刊上网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思想界虽然混乱,但也开放,各种观点都可以提出来,同时也要面对别人的攻击

  林子轩准备好了面对攻击,反正过几天他就回上海了,在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报纸,可以尽情的宣扬自己的主张

  他不介意和北平思想界的精英们来一场跨地域的论战,而且,还有一帮小弟摇旗呐喊

  这就是作为老板的好处了,掌握着员工的薪水,自然有人愿意效劳

  这时候,一位面相腼腆的青年走了过来

  “林先生,我来自湘西,很喜欢您写的《边城》”青年诚恳的说道,“我也学着写了几篇有关家乡的文章,请您指正”

  青年拿出一叠稿纸,颇为紧张的递给林子轩

  林子轩打量着这位青年人,在年纪上应该和他差不多

  此人身形消瘦,衣着老旧,稿纸泛黄,是那种最为便宜,需要自己剪裁的稿纸,看得出他的家境不怎么好

  林子轩在上海教书的时候也会碰到这类毛遂自荐的青年,写了几篇文章就以为能够表,想请林子轩夸赞几句,从而身价倍增

  在电车上左右无事,林子轩就翻看起了那叠稿纸

  稿纸上的字迹端正是标准的小楷

  不过故事就显得粗糙了些,拖沓散漫,有些地方语句不怎么通顺,看得出作者是用心写的,只是水平没有那么高

  文章写的同样是湘西的人物故事,有模仿《边城》的痕迹

  林子轩虽然一直在抄袭名著,但抄的多了,逐渐培养出了基本的鉴赏能力

  他觉得这位作者的文化程度恐怕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否则文章中不会出现明显的语句错误而且作者显然还处在模仿名家文章的阶段,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这篇散文式的小说还是有着诸多的亮点

  他朝后翻了翻,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名字

  “写于1924年4月13日,沈丛文”

  林子轩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正是《边城》的原作者

  沈丛文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北漂一族

  他生于19o2年,小学毕业,早年在湘西投身军伍,参加军阀混战看惯了生死,终于觉悟,脱下军装,来到了新文学的起源地北平

  1922年,沈丛文来到北平,本想考取燕京大学的国文班,可他的文化底子太差,没有被录取,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

  北漂的日子非常艰辛,可以说是连吃饭都成问题

  他准备写文为生,朝着北平的各大报社投稿,却没有一家报社愿意刊登他的文章

  北平《晨报》副刊的主编孙福园甚至在一次编辑会上,把沈丛文的一摞投稿当众扔进了放置垃圾的纸篓之中,并讽刺说这是沈大作家的稿子

  这里面有多种原因,一是当时沈丛文的文章还不很成熟,二是沈丛文的文章和孙福园主编副刊的理念不合

  这里还有一段郁达浮和沈丛文的故事

  1924年冬天,沈丛文无以为生,饥寒交迫,便写信向着北平不少文坛名家求助,只有郁达浮接到信后前来看望了沈丛文

  郁达浮在了解了沈丛文的窘境后带着他吃了顿饭

  这顿饭用了一元七角钱,郁达浮拿出五元钱付账,把剩下的三元三角钱给了沈丛文

  郁达浮还写了一篇著名的《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了一顿牢骚

  并劝说沈丛文不要想着读大学了,文凭没有用,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要么回湘西老家,要么做贼好了,生活比上学更重要

  随后,郁达浮向《晨报》副刊推荐沈丛文的文章,让北漂的沈丛文慢慢步入了文坛

  那个时候《晨报》副刊的主编已经不是孙福园了,而是换成了刘勉济和翟世映

  可以说,沈丛文在北平的前几年是极为窘迫的,甚至到了需要人救济的地步

  由此可见,北漂有风险,入行需谨慎

  但谁能想到,正是这位小学毕业的湘西青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非凡的作家他的文章别具一格,带着乡土气息,却异常的优美,甚至入围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名单

  林子轩拿着这叠泛黄的稿纸,想了想

  直接给钱帮助沈丛文摆脱困境,这法子简单有效,不过可能会伤害这位湘西青年的自尊

  不如表他的文章,给他稿酬来的合适

  当然,沈丛文的文章还需要修改一下,想想自己能够修改未来大作家的稿子,林子轩也算小有成就感,谁让沈丛文现在的文章不成熟呢

  回到住处,他先把今天演讲的内容整理出来,投到《晨报》的副刊上,然后修改了沈丛文的稿子

  他准备明天去见一见这位来自湘西的北漂青年(未完待续)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m.qiuxiaoshuo.com

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9384/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