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堂下人断案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刑部三人组还真破局了。

  理论上说朱厚照罚胡世宁天经地义,可这不是有刑部办案的借口嘛,也算是给了台阶,朱厚照顺从了。

  胡纯也是用力过猛,他跑到刑部找李承勋,将胡世宁被罚一事说得十万火急,想让三位叔父出面劝服老爹。

  可李承勋多了个心眼,与另两位老铁一议,结合自身体会,均觉说服为下策。

  魏校还当即断定:“不行,以永清兄的性子,说不通,以师叔的脾气,没余地。”

  他又想起了那天被绑起来的光景,再看看胡纯,摇摇头。

  那天还有几个小的讨喜,今天这事就是小的引发的,那怎么缓?

  余祐一听来龙去脉就觉得要糟;“师父也没科举啊,大师兄这是怎么啦?糊涂啊,以这个借口说事,还不把那位小师叔气得跳起来!”

  余祐不由自主地打了个颤栗,此路不通啊!

  李承勋倒是猜到了胡世宁的心思,又向胡纯确认了一遍:“永清兄是只拿胡继说事还是连带世侄一并论?”

  胡纯回想了下,露出苦脸:“父亲说要让侄儿二人参考科试,倒并未谈及其余,不过小侄的师父并不排斥举业……”

  胡纯也想到了,问题出在胡继身上,说不下去了。

  李承勋说了出来:“唤,世兄表面上是谈举业,其实是不愿继儿以武职出身,这不是去捅那位师叔的心窝窝嘛。”

  胡继得宠,打过交道的都知道,那是冲着王守仁的衣钵传人、下一代的大明军神去培养的,进进出出朱厚照都带着呢,明眼人都猜得到。

  几人顿时意识到不是劝解胡世宁困境的问题了,得从根子动手。

  还好李承勋有急智,马上想到了私事公办这招。

  南京刑部现在没尚书也没待郎,就是李承勋这个郎中说了算。

  朱厚照让胡纯来,打的就是家事放明面,搞个判例的心思。

  也是对刑部三人组的测试,李承勋看出来了。

  于是胡氏父子三人就得对薄公堂了,还多了个事主,不传自到,当今天子正德陛下是也。

  还有一批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由杨慎和康海分头组织而来,地黄阁与文渊阁体系取得共识,联袂压阵。

  就连王阁老也着人送来名刺,要求刑部禀公法断。

  这该怎么判?

  李承勋连惊堂木都拍得有气无力,生怕一个不好自己就成了惊堂木。

  也不是腰骨软,而是次次撞上那位令人头疼的小师叔,他小人家都占理,没天理了!

  得,咬着牙审吧!

  “堂下之人所诉何事?”

  自有胡纯出列:“学生诉家父忤逆悖礼,不尊师不重道……”

  胡纯有秀才功名,将案子说得条理分明,丝丝入扣,颇有风范。

  当然是在李承勋三人精分析过的前提下。

  李承勋走程序,又轻拍堂木:“胡世宁,你身为朝廷命官,不思尽忠竭守,妄议朝廷用人之道,你可知罪?”

  胡世宁被胡继抡了一遍,又被王鏊喷了一气,本来就打算忍了,没想到冷不丁被扣上这么大个帽子,牙都痒了。

  那仨不仗义!

  胡世宁切齿道:“本官未有此等行经,无从认伏。”

  李承勋被撅了,口苦,他既不能顺着朱厚照的意思来审,也不能拐到胡世宁那边,只能找条中间路线,还得避开重文轻武这条死亡地带。

  重文抑武可以做,但绝对不能明说。

  这是大明朝,不是前宋,老朱家是打下来的江山,朱棣更是凭武力坐上去的。

  虽然当前已经有文恬武嬉的迹像了,可照直了说仍然是政治不正确。

  奈何胡世宁太纠结,李承勋精心挑的一条可大可小罚酒三杯的罪名他不认,这堂案有滑向失控的风险,李承勋急忙向余祐和魏校使眼色,希望二位陪审能打圆场。

  朱厚照却抓住了这个契机,看来今天不仅有望在科举上开个口子,还有能于文武对立扳一局,必须不能放过。

  “咳咳,作为事主,朕要向堂上官禀告,被告胡世宁确实说了看不起武职出身的话,人证物证俱在。”

  一堂人皆色变,皇上要闹哪样?

  朱厚照要捅破天:“请传当事者胡继和御营都督王守仁问对。”

  虽然审案的是李承勋,可朱厚照发话了,他也只能捏鼻子忍。

  在等传召王守仁的空当,朱厚照已经命苏进呈上了胡继的任命状,白纸黑字,还忒么是御旨。

  李承勋头皮麻了,有了官身可是不能再考科举的,大明没有锁厅试!

  他将物证递给余祐和魏校,两人也齐齐抽气,八月天,如寒冬,胡世宁的罪名坐实了。

  朱厚照都快把主审官的位置抢了,他主动出面问王守仁话。

  “王都督,堂上之人胡继你可认得。”

  王守仁配合得好:“回陛下,胡继是本官弟子,现为御营将仕郎。”

  刑部大堂沸腾了,虽然这是一堂闭门案,可也挤进来不少人,即便没官身也不差那点见识。

  可他们的愣是猜不到朱厚照的葫芦里到底装啥。

  将仕郎是正九品的文官散职,也就是预备役官员,它有个特点,可文可武,而且可由皇帝特授,还没人能说闭话。

  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职务,朱厚照可以开金口,说让胡继去科举,胡继就能去考,因为这是模糊地带。

  也可以直接提拔胡继的武职,那胡继就与科举无缘了。

  倒是没有明文规定武职不能去考文试,而是因为明朝的武职起点都高,最低的武职都从七品了,轻易就突破了实职不可锁厅的线。

  比如戚景通、威继光承袭就是从三品。

  而且有明一朝,也没哪个武人有那个水准,别说进士了,举人都考不上,带个武字的进士、举人与不戴帽的差远了,云泥之别。

  武人为什么被贬低,没文化呗。

  胡继是个例外,他不是军户出身,属于特简,只要其不越过从七品的职衔,从文从武皆可,培养好了绝能是允文允武的大才。

  就人众人惊疑不定时,朱厚照突然发问:“王伯安,你有没有信心担保胡继能入三甲?”

  “臣尊旨!”应得异常爽利,王守仁已经知道师尊打算树典型了,一挺身就顶上。

  【叮,颠倒举制,昏庸度+10】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99009/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