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孙可望的询问,本应该被任命为安隆所知府监视永历小朝廷的范应旭沉思片刻,随后回答道:
范应旭和孙可望二人都非常清楚,他们未来肯定会与苏言爆发一战,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为了追求更高的权势,他们注定不能和平相处。
而在大明朝廷内部,唯一能够和他孙可望抗衡的,就只有如日中天的苏言了,其他的朱成功、李定国、刘文秀等人,都不足为虑。
听了范应旭的想法,孙可望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开始权衡利弊起来。
第一个选择无疑是要冒险的,益阳县内清军重兵把守,长沙总兵徐勇亲自固守此地,若是他大军放弃围攻直取长沙,则徐勇可以轻易切断他们的退路及补给线。
要是他们能够迅速拿下长沙府还好,若是僵持下去,补给被断,变数太大。
因此,孙可望直接将第一个选择放在一边,暂时不进行考虑。
而第二个选择无疑是放虎归山,放柯永盛撤回湖北,那他便可以调派湖北大军进行抵抗,无疑会破坏明军收复湖广全境的计划。
但这和他孙可望有什么关系呢?
站在他的立场来看,明廷的实力越弱就越对他有利,若是能够将苏言的注意力全部牵制到湖北去,那才是更好的呢。
因此,孙可望思索一番后决定采纳范应旭的第二个办法,不过这个办法有些难以执行,因为他们没办法确保清军明白他们的意图,乖乖撤往湖北,而中途不攻击他们。
面对这个问题,范应旭自告奋勇,表示愿意亲自前往长沙面见柯永盛。
他对说服柯永盛充满了信心,没有人愿意就这么死去,尤其是柯永盛这种身居高位的人,若是将他的退路全部切断,那他还会选择背水一战。
可要是给他生的希望,让他有机会继续苟延残喘下去,那他一定会像是落水的人抓住救命的稻草一般,拼命想要抓住这一缕希望。
孙可望没有拒绝范应旭的主动请缨,他当即调遣几名骑兵护送范应旭连夜前往长沙府,拜见柯永盛。
经过一整个晚上的加急赶路,范应旭一行人终于赶在了第二天天亮前抵达长沙城下,因为正处于战时状态,长沙九门封闭,范应旭也只能朝着城墙上的守军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来意,要求与柯永盛会面。
眼下湖南战局糜烂,长沙城中人心不稳,眼见明军使者前来,守城的士兵不敢轻易做决定,第一时间将消息汇报给了上司,上司也不敢怠慢,一路通报到了柯永盛面前。
柯永盛此时还在睡梦之中,被身边的近侍吵醒后本想发作,一听明军使者求见,出于谨慎起见,他还是命人将明军使者用吊篮拉上城墙,带来面见自己。
等范应旭被带到柯永盛面前时,已经是两刻钟以后了,柯永盛趁着这段时间洗漱了一番,让自己显得精神一些。
在被带到柯永盛的书房后,范应旭才终于见到了这位湖广权势最大的官员,不过很显然因为战局糜烂的缘故,柯永盛的精神不是很好,他的脸上还能看出些许憔悴,两眼也带着些许血丝。
范应旭做足了礼数,朝着柯永盛深深一拜。
柯永盛微微颔首,道:
范应旭一点都不紧张,他面带微笑,道:
柯永盛轻笑一声,却果真没有命人将他拖出去,而是示意他说明来意:
范应旭躬身一拜,直起身后,说道:
柯永盛也算是纵横官场的人才了,他听了范应旭的话,哪里听不出来其背后代表的意味,他心中不禁冷笑,这孙可望可真是目光短浅,现在就想着党争内斗了,难成大事。
他虽然心中对孙可望的做法很是不屑,但不得不承认,这个合作的提议对他来说的确有很大的诱惑力,若是他能够顺利撤回湖北,孙可望又信守承诺,就只需要专心抵挡住苏言的攻势,防守压力剧减。m.
就算孙可望言而无信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只不过是让原本就恶劣的战局变得更加艰难罢了。
不管怎么说,他认为这个合作可行。
不过,他想起了此时还在江山渡的明军,有心想要挑拨孙可望与那苏言之间的矛盾,他便反问道:
范应旭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这近乎赤裸裸的威胁落入柯永盛的心底,让他心中充满了不忿,但他不得不承认,对方的话的确有道理,以眼下湖南绝望的局面来看,与孙可望合作才能换来一条生机。
因此,在范应旭那胸有成竹的笑容下,柯永盛缓缓点了点头,道:
有的人死了,但没有完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