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孟明视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孟明视(生卒年不详),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秦相百里奚之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百里奚是中国春秋时代著名的贤臣,他协助秦穆公治国,提倡推行仁政、教化百姓。为秦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也为秦国百年的仁治创造了良好的开端,秦穆公更是因此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一。

  关于百里奚的最知名典故,可能就是“羊皮换相“了。百里奚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于是便四处游历,后来,他成功地当上虞国大夫,但虞国被晋所灭,他便逃到楚国,沦落到为王养牛。秦穆公听说他贤能,便用五张羊皮换来了他。

  其实,不只是百里奚自己才能出众,他的儿子也有着过人之处。那么,百里奚的儿子有多厉害呢?

  百里奚的儿子名叫“视“,字孟明,按理说,他的正式名称应该是百里视,但史书上更多的是称他为“孟明视“。和父亲一样,他也出生于春秋时的虞国,也就是今天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孟明视出生不久,父亲百里奚便为了实现抱负而四处游历,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孟明视自小便不爱读书和劳动,而是喜爱和别的孩子一起舞刀弄枪,锻炼武艺。哪怕长大后,他也常常是抛下该做的农活去练武,加上父亲在外漂泊,音信全无,家庭的重担便全部压在了母亲身上。

  后来,孟明视和母亲流落秦国,才终于和已在秦国为相的父亲相认。

  直到这时,孟明视锻炼的一身武艺才终于派上了用场。秦穆公见百里奚的孩子身体强壮,便封他为大夫。不久,孟明视迎来了检验武艺的机会。“

  因秦国帮助晋文公重耳继承国君之位,双方的关系一度非常友善。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因为郑国和晋国结盟之外,又和楚国结盟而气愤,便连同秦国一起攻打郑国。由此,还留下了“烛之武退秦师“的著名典故。

  面对气势汹汹的秦、晋联军,郑国国君连忙派出了以能言善辩著称的烛之武,希望他劝说秦军退兵。来到秦穆公面前,烛之武劝说道,秦国帮助晋国灭亡郑国后,土地都归了晋国,那么更加强大的晋国可能便会向西攻打秦国了,如果今天不消灭郑国,郑国可以作为秦国使臣的中转站,供出使的使者停留休整。

  在烛之武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下,秦穆公也觉得帮助晋国消灭郑国并不是一笔合算的买卖,于是同意撤兵,还在临行前留下两千士兵协助郑国防御。眼看秦国撤军,晋文公拒绝了臣子们攻打不讲信用的秦国的建议,而是和郑国重新结盟,也撤了兵。

  听说郑国两面三刀,又转而和晋国结盟的消息,秦穆公十分生气,想要攻打郑国,但碍于晋文公的强大实力,又不敢立即发作,便只好暂时忍耐。两年后,晋文公去世,大臣们建议秦穆公趁机攻打郑国,不过,朝中的重臣蹇叔、百里奚都反对秦军劳师远征。

  思虑再三,秦穆公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便任命孟明视为主将,发兵偷袭郑国。

  按理说,这本是孟明视立下军功的好机会,毕竟晋国新君继位,没有心思管秦国和郑国的恩怨。而郑国本就实力弱小,这次出征看似十拿九稳。

  然而,孟明视带着秦军来到位于今河南省偃师市一带的滑国时,却迎面撞见了号称是郑国使臣的弦高,弦高献上礼物,并称这是郑国国君听说秦军的将军要来,专门准备的犒劳。孟明视见郑国已经知道军情,有所防备,便悻悻撤军了。

  其实,弦高不过是个牛贩子,他听说秦军要攻打自己的祖国,便一面派人通知郑国,一面前去拦截秦军。孟明视果然中计,并在回程时遭遇晋国埋伏,被作为祭品俘虏。晋国新君晋襄公的母亲是秦穆公之女,她害怕秦、晋的仇恨加深,便劝说晋襄公释放了孟明视等人。

  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5),孟明视请求出兵雪耻,但又在彭衙之战中被晋军击败。秦穆公没有责怪孟明视,而是鼓励他,再度让他领军。连续遭遇失败的孟明视痛定思痛,努力训练士卒,和他们同甘共苦,在晋国联合宋、陈、郑攻打秦国,并夺走两座城池时,他养精蓄锐,禁止出兵。

  为了报答秦穆公力排众议,始终信任。一年后,孟明视立下军令状,出兵讨伐晋国。他率领秦军渡过黄河后,便焚毁了所有船只,誓要与晋国决一死战。

  悲愤和屈辱笼罩中的秦军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很快大败晋军,史称“王官之战“。孟明视并非百战百胜的名将,但他能够百折不挠,从失败吸取经验,最终取得胜利,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

  公元前628年,当时的郑国出了个叛徒,他自己做内应,想秦穆公出兵偷袭郑国。

  秦穆公对突然送上来的大肉,很感兴趣,还询问了大臣蹇叔和百里奚。结果两个人给秦穆公泼了一盆冷水,说秦国和郑国相隔千里,偷袭不靠谱,认为不能讨伐。

  但秦穆公已经是利欲熏心,一心想吃了这块肥肉,还是毅然决然的派两个人的儿子孟明视、西乞术领兵出征。

  虽然孟明视带兵很久了,但这是第一次打仗,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一展自己的才能给秦穆公。结果,大军穿过晋国、东周都城,到达滑国后,被郑国卖牛的商人弦高识破偷袭计谋。

  不得已,孟明视只能放弃,但左思右想觉得空手而归很没面子,直接灭了晋国的藩属国滑国。本来秦军无理穿越晋国,就惹恼了晋襄公,灭了滑国更是火上浇油,晋襄公决定在秦军的必经之路崤山埋伏。

  孟明视自视甚高,完全没有防备的穿越崤山,被晋国全军覆灭,自己和两个大将被俘,幸好被晋文公夫人(秦国宗室)求情,被放回秦国,详见《秦晋之好,两个女人,就凭一句话力挽狂澜救危局》。

  秦穆公亲自穿素服到边境迎接他们归来,直接将战败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不仅没有归罪他们,而且立刻恢复三人的官职,并更加厚待。

  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再次任命孟明视第二次讨伐晋国,但在彭衙(今陕西境内)战败。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愈加厚待,第三次命令孟明视讨伐晋国。在前两次战败后,孟明视苦读兵书,揣摩研究,变得理性成熟,这次他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大败晋军,迫使晋军关门避战,一雪前耻。

  孟明视一生只打了这三仗,虽然前两次铩羽而归,甚至第一次全军覆灭,但秦穆公也没有对他产生怀疑和不满,反而给以优厚待遇,蓄志报仇,终于得到取胜的喜讯。

  正是秦穆公的坚信不疑,才成就了孟明视的一战成名。秦穆公真可谓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典范。但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对孟明视的用人不疑呢?

  孟明视信息透明,是用人不疑的信任基础。没有信任,何谈任用。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他们父子都是秦穆公亲自把关任用的,从一介老夫、一介村夫出任丞相和将军,背景清清白白,在秦穆公眼里信息透明,才能、道德都比较清楚,能够给予足够的信任。

  换人的成本高,不确定性强。胜败乃兵家常事,没有失败哪来成功。假使秦穆公杀了孟明视,也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将军;即使能找到,也不能保证打胜仗。而且秦穆公负责做决策,孟明视负责执行,如果杀了这么听话的人,会寒了百里奚、蹇叔的心,寒了别人为自己卖命的心。而有过失败的将军,打起仗来,总是比纸上谈兵的人强,像赵括一出手就葬送了赵国的未来。从成本角度看,秦穆公换人成本太高,不如不换。

  使功不如使过,激发主动性且对自己没有危害。如果一个人功绩太大,很容易自满,还不如任用一个犯过错的人。这种人有失败的经验,处理事情会更谨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翻身机会,能够激发其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和强大的动力,而且会更忠诚。对于秦穆公来讲,孟明视失败了,正好有小辫子攥在手里,信任并厚待他,不仅能够激发他的斗志和忠心,而且也能够赢得他老爸的忠心。

  无论是信任、成本还是激励角度,从秦穆公对孟明视的坚定支持看,孟明视不仅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反而能够彰显秦穆公的用人之明,给自己带来莫大好处。

  在现代,对于老板和领导来讲,信任都谈不上的人,很少会重用,即使用也是各种设防。所以,信任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基础,用人不疑能够降低双方的心理成本和监督成本,也能发挥被用之人的主管能动性。

  但其实上面不是最关键的,用人不疑意味着要给权力、给资源,在他强大后,违背信用的可能性很小,更不会伤害或威胁到自己,这才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真正本质。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

十朝代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07063/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