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首云之铁(1)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朱由校面色一沉,心说“祖例”式虚头又来了。

  700两,虚头大到吓死人。

  首先,7两的军刀本来虚头就大。

  明军刀,洪武年间1把刀只需银1两,到了明末就要7两。其中原材闽钢要用40余斤,最终只打出3斤左右的刀来。

  少了的37斤闽钢,当然是有正常火耗在里面的。

  只是这37斤火耗到底多少是合理损耗,多少又被人拿来打了其他东西,或者直接售卖或送掉,李如铁肯定心知肚明。但是按大家都默认的“祖例”,他只能说37斤全部都是合理火耗。

  所以7两打到1两,200斤的马车转向架就可以打到100两左右。

  其次,明刀重量并不是2斤,应该在3斤左右。这显然也是李如铁习惯性报“祖例”火耗的手法之一。这样下来马车转向架虚头就可以从100两打到70两左右。

  再次,钢材工艺并不一定要用叠打。承重的板簧可以用夹钢厚打,然后叠起来用。这样虽然料用得多了,但材质和工时用得少。算下来应该还是要省钱的。

  最后,这种机构,用在普通型上,怎么就要用200斤好钢了?

  朱由校知道满屋子人都吃惊地看着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把模型马车拿过来,卡卡几下拆了开来,露出了前后车架。

  再轻轻一拔,把前后车架也拆开来。放在案面上。

  前后二个车架很相似,前架比后架稍低一些。实际上单个车架就是旧制单车辕车架。

  朱由校所做的改变,就是在前车架的大架上做了一个突起,后车架车辕上做了一个环扣,然后把后架环扣扣进前架突起中,就变成了带转向架的四轮马车。

  工业化早期的发明创造,大多数都是这种极其简单的灵光一现。

  这个车架的前车后车联接的那个突起和环扣部分,是需要钢铁质来做,否则强度不够。其他部分则完全可以按旧制马车制造。

  朱由校点了点拆开的车架,对李如铁道:

  “李卿说说,这个车架200斤好钢,要用在什么地方?”

  李如铁向前走了一步,遥指着车架联接处及后架的车辕部,说道:

  “前架突起的联接部位,需要用钢材包木加固,才能保证环扣固定牢靠。

  环扣二大件,环和扣,均需要好钢。

  后架这根连件需要承重,所以需要好钢打制。

  再加上车轴等部分。

  是需要200斤好钢的。

  陛下要求10天3000里无问题。这些就均需极好钢打制。”

  朱由校没说话,示意鲁大木向前,问道:

  “李卿所言需用钢质的部分,你怎么看?”

  鲁大木看了二眼,回道:

  “此形制,臣已思虑过了。

  后辕打造不需用钢,常规车辕木材即可。

  车架之上还有车厢,车厢底部整体。后架车辕其实跟前架车辕吃力一样,所以不用钢质来打。

  至于钢木结合铁匠怎么处理。这个臣不知。”

  朱由校点点头,这根辕木不用钢打,200斤好钢的大头就去掉了。

  继续问:

  “鲁卿可见过其他地方用这种环扣制的?”

  鲁大木想了想,说道:

  “这种钢质铁质环倒是经常见,象房上用得很多。各种挽具中就有用到。但臣不知是否可用在四轮马车之上。”

  象房上随便用,那200斤好钢的“好“字,差不多要去掉了。

  朱由校转头看向李如铁。

  李如铁面色惨白,跪下叩头:

  “草民愚钝,思虑不周,请皇上降罪。”

  “平身吧。”

  李如铁站起。朱由校转头对王安道:

  “西耳房礼制以拱手计,已经说过了,现在说下罚则。

  从下次开会开始,谁再跪,跪一次罚俸一日。

  大伴交待书记员记录,会后立刻兑现。”

  朱由校给工匠做规矩,打又舍不得。知道工匠都要靠俸禄养家,对罚俸还是在乎的,所以罚俸。

  跪一下一天的米粮钱没了,这还是挺严重的。

  三个工匠面面相觑,然后躬身行礼。

  朱由校继续对李如铁道:

  “李卿对形制理解有误,这个朕不怪你。

  本来这种事,就是要你与木匠沟通的。

  木匠的要求你心里没数儿,凭自己想象,自然会有偏差。

  这也是为什么模型马车形制变化根底是你们铁匠的事,但我仍然要从木匠这儿安排起的原因。

  这首先是马车,钢铁只是部件。”

  三工匠相互交换眼神,眼中均有佩服之色。

  这皇帝木匠,他也是木匠!

  而且有大匠之姿!

  朱由校看众人放松下来,就继续道:

  “李卿所言糜费700两,现在看肯定用不了。”

  李如铁尴尬一笑,拱手。

  鲁大木心里衡量了下,如果以象房挽具论,相较于提高的载重和便利,这块可以认为没增加。

  心里对小皇帝又增佩服。

  朱由校则继续:

  “然则费用肯定也有增加,李卿话也有合理的地方。

  所以李卿回去之后与鲁卿多沟通,考虑一下,这个材质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铁,比较合适。

  朕的要求是,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最便宜最易加工。

  钢材吃不准的话,那就找辆旧制单辕马车的辕,在辕着上装上这个东西,然后用铰盘来拉。一个个试过去。”

  李如铁应是。

  朱由校继续:

  “轴承事,李卿怎么看?”

  “轴承历史久远,听我师傅讲,汉代就有轴承。

  轴承主要看轴瓦和轴心的耐磨度……,

  按陛下要求日行300里,这个轴瓦轴心的要求,就高了……。”

  李如铁犹豫着,说道。

  他心里也没底。按经验,日行300里这个轴瓦轴心断无可能支持。

  但他刚被皇帝敲打过,不敢说得太直接。

  朱由校知他说的是传统的轴瓦轴承。这个靠轴瓦和轴心硬磨,要达到他的要求,材料工艺估计得升个几十代才有可能。

  所以要换一种轴承形式。

  想了想,问道:

  “李卿可知滚木转石?”

  李如铁点头。

  朱由吩咐找十几支一样的毛笔来,吩咐把笔头去掉。再拿块丝绢。

  王安吩咐下去,一会儿的功夫,东西送到。

  朱由校把丝绢铺在案台上,把十几支笔平铺在丝绢上,把砚台拿过来,放在笔上开始滑动。然后看着李如铁。

  这就是滚木转石了。

  李如铁疑惑地点点头,这确实是滚木转石啊,你给我展示这个干什么?当我三岁小孩子吗?

  朱由校看他点头。吩咐王安把手上拂尘给他。然后把砚台拿掉,把拂尘放上去。

  再拿起丝绢的二头,一卷,把笔卷在拂尘杆上。

  试了几次,把其中多余的笔拿走。

  就成了一个丝绢包着笔,笔又包着拂尘的构型。

  朱由校握着丝绢,拿起整个物件,然后握住拂尘柄,轻轻转动起来。

  然后看着李如铁,问道:

  “你可明白?”

  李如铁面露惊喜,向前走了二步,要去拿皇帝手中的东西。

  王安和旁边小太监向前一步,在皇帝案前挡住了李如铁的去路。

  李如铁忙站住,拱手为失仪请罪。

  朱由校摆摆手,然后把那一团东西递给了王安。王安则递给李如铁。

  李如铁接过,一边轻轻转动,体会着感觉。一边说道:

  “丝绢是钢外套可接车辐,拂尘是主轴。这笔是滚木………。”

  面露思索。

  朱由校问道:

  “可以做出规格一致的圆柱吗?”

  李如铁回道:

  “不算太难。

  钢棒磨圆是常规工艺,叠钢打制的圆棒放在磨槽中上面用板压住,钢棒两头加拖索固定在拖板上,来回拖动,让圆棒在磨槽中旋转,就可以了。

  磨槽可以调大小,以用来磨不同规格的圆棒。

  磨料可以换粗细。磨料越细,钢棒越圆越光滑。

  磨好后,用砂轮二头磨制到一样长短,然后修整边缘,就可以用了。”

  “那要制作批量同规格的呢?”

  “也不算太难,只要控制好磨槽和顶板之间的距离就可以了。”

  李如铁继续转动丝绢,动作大了些,丝绢拉动笔堆积了起来。李如铁皱了皱眉。

  朱由校知道这是少了滚柱固定架的原因。但这个他不想给李如铁讲,事情要一步步来。再说工匠有工匠的处理手法。他提供创意大方向,细节让工匠去操心。

  因此直接派活儿:

  “李卿回去后,试制下这个东西。看看能不能做出来。

  有了成果,立刻拿来我看。”

  李如铁拱手应是。

暴君天启帝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20110/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