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刘辩的十年庆典,直到结束都没有一个敢于出头的闹出一点风波,这一点让陈非颇为失望。
原本这场大典是为了趁机立威的,可现在连异族来朝拜都乖巧得跟小媳妇似的,这让他觉得有些浪费了难得的好时机。
不过,现如今的局势,没让他闲多久,西边传来消息,李家父子对南阳下手了。
李家占领司隶以后,一直被马家军拖着,加上汉中的刘备虎视眈眈,许久都是在应付马腾的骚扰之余,发展着司隶州的民生,积蓄力量。
然而,李家父子可不是甘于困居关中的人,东出是早晚的事,而南阳就是他们考虑了数年后,选定的第一个目标。
南阳的赵匡胤自从袁术败亡后,一直凭借手中的兵马和南阳的富庶与周边诸侯周旋,他交好曹操引得孙策忌惮,却也没有忘了与孙策保持暧昧,同时面对关中的拉拢和刘备的善意也是来者不拒。
赵匡胤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但南阳这块“肥肉”是任何一方都不能拒绝的‘诱惑’,没有人会轻易放弃。他就利用各方的别有用心,使得自己能凭借一郡之地拥兵自守,当然这和南阳作为“天下第一大郡”的底蕴分不开,他通过提拔世家子弟为官拉拢南阳士族,赚足了当地士族的好感,这让他坐实了割据诸侯的身份,手下军队也扩充到了十五万之巨,较他西边的刘备多出了近五万的兵力。
然而,南阳富庶不假,却也是四战之地,随时都是面临围攻的局面。
此番关中突然发兵,是由李世民挂帅,长孙无忌为军师,带领着陇西李氏的一干家将,率十万大军东出,而原本李世民负责镇守的长安大营则由李渊亲自坐镇。
赵匡胤的反应很快,他首先以南阳太守的名义向朝廷修书一封,痛陈了李世民父子不顾黎民百姓福祉掀起战火的行径,同时心知朝廷“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他,又派出使者向称霸中原的曹操还有南方霸主孙策求援。
赵匡胤不担心会没有援军,他更担心的是援军帮他赶走了李家大军,后续“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问题。
然而,赵匡胤终究低估了现如今中原各方诸侯的野心,后续的时局发展与他所想大相径庭。
上雒,李世民大营。
“辅机,依你看,有哪一家会出兵南阳?”李世民把目光从地图上转移回来,对身边屏息凝神的长孙无忌问道。
“曹孙刘三家都会出兵,但他们都不是对付我们的,他们等这个时机太久的,南阳这块地谁独吞都不行,几家瓜分才是皆大欢喜的结局。”长孙无忌笃定地说道。
李世民瞬间便懂了长孙无忌的意思,对于出兵的决心更是坚定了许多,心中对接下来的目标也有了计较。
虽然对自己有自信,但李世民从来都很清楚,李家虽然握有关中,但在军力上对比中原诸侯还是力有不逮,就算是与南阳赵匡胤一战,都难有彻底击败的可能。
这次大张旗鼓地出兵南阳,无非是想将山东(崤山以东)诸侯的局势搅浑,打破平衡的局面,他李家才好火中取栗,挣得最大的利好。
而此次参与南阳烽烟的“曹孙刘”三方也不是好相与的,除了李家是大张旗鼓地东出,曹操阵营出兵十万,由曹洪统兵,李典、乐进为大将;孙策阵营出兵七万,孙策亲自领军,黄盖、韩当为将;刘备阵营出兵三万,由关羽统领进驻上庸。
从各方出兵的统兵将领以及兵力来看,可以大致地推断出此次有目的地出兵的只有两家,那就是李家和孙策,李家看重南阳是为了取一个东出中原的“桥头堡”,而孙策的目的,自然是进一步增强实力,为他北伐中原的大计奠基。
至于曹老板?之所以出兵,是为了不让其他各方趁势占得先机,至于说在这场可能会演变成混战的大战中得到什么,他没做多大的指望,最多占据几座靠近豫州的城池,掠夺一些人口,在保有基本盘的情况下,‘对症下药’。
汉中刘备这里,那就更简单了,让二爷率军坐镇上庸,显然是为了防止有人打汉中的主意,至于参与到南阳的大战中去,刘备怕是没有太多的想法,毕竟对手太强大,他实力不允许。
乾安十一年,即二零零年三月。
在上雒屯兵四个月之久的李世民大军终于动了,由他本人作为主帅亲率亲军铁骑先行,出武关沿丹水南下,兵锋直指宛城西北门户丹水城。
可以说,一旦丹水城被拿下,李世民此次南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一旦李世民阵营取得了突破,赵匡胤就要将更多的兵力放在西线,孙策的大军一定不会放弃绝佳的进军时机,必然在南线掀起一阵猛烈的攻势。
然而,就算赵匡胤能挡下两家的进攻,但别忘了还有曹老板的十万大军在虎视眈眈,一旦发现战事不利于赵匡胤一方,曹军可不会管他的生死,下一步必然是趁火打劫。
关二爷这里,自不必说了,三万大军虽然不多,但是拿下一两座南阳城池,将汉中阵营的前沿推进到势力范围之外,这一点还是可以轻松做到的。
当然,这一切的推论,要起源于李世民的丹水之战打得是否漂亮?若是李世民拿下丹水却损失惨重,甚至于拿不下丹水,那么其他几家则会继续观望,直到李世民或者赵匡胤阵营其中一方出现颓势为止。
既然第一步是攻城,那么骑兵的用武之地就很有限了,为何李世民又选择首先以骑兵为先锋南下呢?答案自然是试探赵军虚实,然后试着围住丹水城,先一步切断赵军的粮道,看赵军有没有援军到来。
答案自然是没有的,赵军摆在丹水城的战兵达五千余人,军械粮草尚且充足,别说这三千铁骑了,就算是三万关中军想拿下丹水城,也得付出大的代价。
何况即便是丹水城首不下来,赵匡胤也不会派援兵,在李世民的三千铁骑面前,没有十倍以上的兵力,想要取得优势,恐怕只能看天命了。
要知道,李世民手下的三千铁骑,战马是经由投诚李家的西凉部族精心挑选然后供应的良马,战兵也是悍勇的关中子弟和西凉勇士组成,不仅装备一等一的精良,而且都是身经百战,被李家寄予了击败北平朝廷的白马军的厚望。
在此刻的南阳战场出现,不亚于一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无敌之师,在这样一支铁骑面前,赵匡胤若是主动与其正面交锋,才是真正的庸主!
在赵匡胤的设想中,丹水能守多久是多久,他会派援军,但不会去丹水,那是去‘送菜’。
如若丹水能撑上十天半月,局势则会完全不同,赵匡胤很清楚他如今的处境,无论此战是否能占到便宜?他最终的归宿也是兵败,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这之中寻到一些生机,他需要的是一条退路,而不是保住南阳。
不过,显然赵匡胤还是小瞧了李世民,丹水之战打与不打?该如何打?李世民早就想好了,简单来说,丹水赵军若是死守,他必然不会强攻。
他只需遣一部军马将丹水围住,然后明目张胆地绕过丹水,直扑南阳腹地。
按兵法常理来说,李世民此举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随时都可能被切断后路,全军覆没。
他之所以敢这样做,完全是因为赵匡胤此时以一敌多,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应付李世民这种进军方式。
在李世民出武关,兵围丹水,长驱直入之际,南线的孙策也不甘示弱,决然挥军北上,并且凭借着强大的攻城器械,在一天之内攻下了筑阳,主力北上向朝阳进发,兵锋直指新野。
不过,不同于李家的关中军有大量骑兵参战,孙策军骑兵数量有限,主力进军速度不算太快,给了赵匡胤重新布置新野防线的时间。
同时,受限于骑兵的缘故,孙策军只能一路攻城拔寨,做不到像李世民的大军一般灵活多变,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