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克凡取出早就写好的奏折,请郭维经和汤来贺过目,邀请他们签上自己的名字,来个联名上折。
郭维经和汤来贺拿着这份奏折反复看了几遍,明显有些动心,但是事关重大,他们并没有当场答应,而是留了一个活话,表示要回去考虑一下,商量一下,两天之内肯定会给汪克凡一个明确的答复。
汪克凡并不着急,笑着应了下来,亲自把他们送出门外……这种重大的事情,总得给对方一个考虑消化的过程,两天已经很快了,而且郭维经和汤来贺提出两天的缓冲时间,多半是故意拿捏一下,其实已被汪克凡说服。
这个年代,有特殊的经济人口分布,江南地区才是南方各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广州只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而不是后世那样的一线大都市,隆武朝廷如果胸无大志,只想偏安一隅,就会选择广州和赣州,如果想继承大明正朔,完成中兴大明的宏伟目标,就肯定要回到江南……不错,隆武朝廷回到江南,和汪克凡、金声桓、郑成功这样的军阀之间会出现激烈的斗争,但是搞政治的就不能怕斗争,隆武朝廷如果偏安赣州或广州,汪克凡这些军阀早晚会失控,还不如回到杭州,直面挑战。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隆武帝、汤来贺这些人其实别无选择。
郭维经反复权衡,也有些犹豫不定。对南党来说,隆武帝在广州还是在杭州,可以说各有利弊,但是从长远考虑,去杭州可能更主动一些……把广东当做后方根据地,在杭州和其他政治势力进行斗争,这才是志在天下的选择,万一在政治斗争中失利,隆武帝再退回广州也不迟。
两天后。汪克凡、郭维经、汤来贺以及数十名江南文武大员,联名上折请隆武帝移驾杭州,主持北伐大局。除了官面上的这份奏折,郭维经和汤来贺私底下还各有密折。洋洋洒洒数千言,仔细分析当前形势,分析隆武帝移驾杭州的利弊,很多在公开场合没法说的话,密折里却可以写的很清楚。对汪克凡的态度和动机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请隆武帝圣裁。
在郭维经和汤来贺看来,汪克凡在这件事上,还是比较有诚意的,他或许有野心,但还没有扯旗单干的实力,还离不开隆武朝廷这块金字招牌,反过来隆武帝也需要楚勋和楚军的支持,经过前一段的激烈斗争,
双方的关系几乎降到冰点。现在因为形势需要,汪克凡试图修复和隆武帝之间的关系,所以才请他移驾杭州。
郭维经和汤来贺是隆武朝廷在江南的代言人,他们同意隆武帝来杭州,等于扫清了这边的障碍,至于这件事到底能不能办成,还得看桂林那头的态度……不过,汪克凡对此并不担心,强大的西军正在攻打桂林,刘文秀会打破那些顽固基础没打好,里外里一综合,总的能力和谭啸、周国栋等人差不多。
但是话说回来了,张家玉能够在千军万马的科举中金榜题名,29岁就考中秀才,又不是一个死读书的腐儒,不考虑年龄差别的话,他的发展潜力比谭啸、周国栋强了不少,要知道科举考试在后世里虽然被批驳的体无完肤,但考试内容其实不重要,关键是保证公平,能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脱颖而出,胜过别的士子,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在汪克凡看来,张家玉不会止步于一个师长,给他足够的机会,将来很快能再进一步。
虽然只是一个师长。但是十五师这支部队情况比较复杂,并不好带,对张家玉也是一个考验。
和兄弟部队一样,十五师下面有三个旅。七十八旅来自东莞营的老部队,七十九旅来自熊立春的绿营降军,又从卞祥的宁州营给他调去一些军官士兵,外加一部分新兵,八十旅同样以绿营降军为主。军官来自于闯营、吉安营和卜从善的部队,旅长正是原来的池太总兵卜从善。
按理说熊立春这样有污点的人,本来不宜担任部队主官,但是考虑到其他降将的感受,再加上楚军缺乏有经验的高级军官,汪克凡最后还是亲自拍板,任命熊立春担任七十九旅的旅长……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的部队被彻底打散,尤其是所谓的亲兵家丁和当初他山寨里的一些亲信,都被调到别的部队。七十九旅的副旅长、几个营长都是专门挑选的宁州营军官,和熊立春的人马本来出自一家,却都对楚军忠心耿耿,不怕熊立春闹出什么幺蛾子。
卜从善担任八十旅的旅长,属于楚军内部的职务,在隆武朝廷那里仍然挂着池太总兵的官衔,前些日子孔有德进攻江南,声东击西掩护谭泰突围,对池州府的府城贵池发起猛攻,卜从善所部伤亡惨重。却仍然死守贵池多日,表现的很不错,他的心腹将领中有很多都升了官,调到别的部队担任要职。比如他的副手就被调到刚刚组建的北伐第三军担任一个副旅长……汪克凡这么做,并不是明升暗降,而是明升暗也升,接着楚军大发展的机会,让这些旧军官都得到重用,谁也说不出二话。日后大浪淘沙,谁表现的不好就会立刻拿下。
金声桓的部队一拨拨离开江西,十五师和其他兄弟部队接收了南昌府,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金声桓、王得仁去江南发财,参与北伐还能向江淮地区扩展地盘,将来只要打得好,机会有的是,楚军控制南昌府一带后,从湖广到江西再到南京附近就连成一片,吉安府等地变成了大后方,长江水道也控制了一半,只要把清军赶走,汪克凡就可以开展他的宏伟计划。
这里的地方官员也彻底换了一遍,汪克凡的态度很坚决,金声桓任命的官员全部赶走,隆武朝廷任命的官员一个不要,南昌府必须和湖广一样,牢牢控制在楚勋手中,随着大批的“楚选官”到任,楚军部队一支接一支进驻南昌附近,对清军发起进攻的时机逐渐成熟,十五师率先打响第一枪,从建昌县出发,对德安县发起突袭。
说是突袭,这一仗并没有多少突然性,驻守九江府、南康府的清军是屯布儿手下,当初都是谭泰的人马,谭泰逃出南京后,除了协助孔有德守卫江淮,也深感九江府的位置非常重要,特意几次向这里增,楚军这段时间打得还算比较顺,唯一造成延误的就是施福的水师,他们虽然被郑成功屡次打败,却一直不肯归顺,而是龟缩在九江水师营寨里面,利用岸上的防御工事死守,木头战船总是打不过石头炮台的,郑成功为了避免损失,一直没有对其发动强攻……楚军攻入九江府,从陆路上攻破清军水师营寨,营破之日,就是施福水师穷途末路之时,到时候要么被迫投降,要么被彻底消灭。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在发起大规模的总攻之前,十五师首先要拔掉德安县这颗钉子。
从地图上来看,九江府和南康府位于鄱阳湖北端,九江府就像一个大帽子,戴在南康府这个小脑袋上面,德安县就甩在这顶大帽子的左下端,所以比南康府更接近楚军的防区。为了顺利攻克德安县,首先要掐断它和九江清军的联系,张家玉手机阅读站m.小提示:电脑访问进入PC站: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m.qiuxiaosh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