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太子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一更,今天应该能将昨天的欠更补上,阿草努力中。(百度搜索"求小说网",最新章节免费看)

  实际上,每一个新上任的官员都不会想着平平淡淡的熬资历,做个下属眼中的庸官,或者被别人说成是尸位素餐之辈。

  无论是枢密副使张承,还是兵部尚书成峦,都有着自己的谋划。

  像枢密副使张承就对将要到来的整军之事非常的上心,在枢密院中提出的观点是,分而治之,全局统筹,召之即来,合之能战云云。

  张承的经历,决定了他对整军之事的看法非常的务实。

  张承出身于西军,参加过的战事在兵部,和枢密院中,都少有人能及。

  西军在西北和西夏人的诸般战事不提,只说近十几年来的大的战事,他就参加过大秦第一次东征,平蜀战事,灭夏之役。

  这让他对大秦进行的大规模战役之中的弊端非常的了解。

  事实上,其中最让人懊恼的那些弊端,困扰了一代代军中将领,却无法做出太大的改变。。。。。。

  就像大秦朝堂上的文武之争一样,谁都明白,这样的事情会靡费国力,于国家并无益处,但没谁能彻底解决这个文武之间的矛盾,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好像根本不存在合流的可能。

  而大秦诸次大规模的战役当中,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军中派系林立,在统属上造成的混乱。

  而是军中士卒的装备,后勤辎重,以及战力上的参差不齐。由此延伸开来。兵员素质。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军事训练,尽都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不假,但却很难让新领大军的将帅们发挥出各部秦军的战力。

  而体现在战阵之上,很多时候,便是各自为战,无法相互配合,降低了秦军真正的杀伤力。

  其实只这么一说。就都明白了,枢密副使大人的心可不小,甚至犹过于枢密使李承乾。

  这真的是一篇大文章,做的好了,大秦的军旅将真正变成无敌之劲旅,这个根本不用怀疑,大秦的军事动员能力将成为天下之冠,甚至于,可以说,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都不能相比。而做成这件事的张承等人,名标青史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这样的大事。相当于一次整体的军事变革,涉及到的更是军中诸事的方方面面,比如募兵,比如各部粮草供给,比如练兵等等等等。

  可以想见,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都说不好,会发生什么。

  就像自古以来历次变革一样,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初衷,只在于结果,初衷都是好的,但变革的风险一直存在,看的就是结果,不会有其他什么。

  张承有这个雄心,是因为他有这个时间来慢慢完善他的谋划。

  还好,张承并非刚愎自用之人,虽然弄出了一个大题目,却也没闹的满城风雨,只是稍稍流露出了自己的意图,并跟赵石商量了一下。

  对于这样的大事,赵石只能表示出有限度的支持。

  不过说实话,赵石并不看好张承能将事情办好,并像李承乾那样得到太多的助力。

  这样大规模的变革,触动的将是大秦军旅的根基所在。。。。。。。。

  他十分明白张承的意图,想要在根本上全方面缩短地方军旅和边军之间的差异。

  但地方军旅和边军。。。。。。。。怎么可能是一个模样,相比较常年守卫边塞的边军来说,禁军天然就处于劣势。

  在装备和后勤上,想要达到边军的程度,边军先就不会满意,朝廷也不会答应,户部那里也实在过这些东西,但不出京师,一切都是枉然。

  书本上,老师们说的再多,也多为传闻,没法在他心里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但这一趟走下来,见识到的风物便不同了。

  农家百姓的质朴,商人的油滑,地方官吏的艰辛,地方豪族的不易,大秦军兵们的彪悍善战,吐蕃蛮族的热情好客以及风俗习惯,西北的荒芜以及吐蕃高原的恶劣气候等等等等等。。。。。。

  都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读万卷书,总不如行万里路,年纪还称幼小的皇太子殿下,心思一下便活跃了起来,对外间诸事的向往,几乎是一发不可收拾。未完待续。。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m.qiuxiaoshuo.com

将血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296/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