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够吗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成武七年七月,朝廷旨意来到风陵镇,宣晋国公赵石回京。

  旨意来的有点晚,但可以理解,因为六月间,朝廷新的一轮人事任免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大秦中书,陆陆续续有四位参知政事上了辞呈,加上之前吏部尚书,户部尚书之职的变动,中书在这几个月间,差不多换了一半儿。

  再有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去位,大秦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动,简直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

  而到了成武七年六月,朝廷的这一次人事任免也来到了,三位地方布政使进京述职,都顺势进了中书,补齐中书缺职。

  还有两位地方大员上了辞呈,但鉴于这次风波已经闹的沸沸扬扬,也已经到了正在动摇大秦中书地位的地步。

  大秦成武皇帝终于不情不愿的松了下口,接纳了新任同门下平章事周仿的进言,没有找准这两位地方大员的请辞。

  随后,关于朝廷官员任职期限的事情,也有了新的谕令。

  新的谕令照发天下,让地方上很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新律推迟了两年。

  换句话说,给了那些超过任职年限的官员缓口气的机会,同样也算是朝廷的一次退让,充满了政治妥协的味道。

  两年,足够有太多的变故发生,两年,也足够一些人到达他们的任期,这么一来,不光是地方官员缓了一口气。

  便是朝廷上的许多人,也放松了心情。

  由此。从大秦成武六年开始的动荡。终于开始趋于缓和。

  当然。这次文武相争,文官集团损失惨重,武官集团同样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于是,成武七年六月末,枢密使李承乾满心苦涩的送上了辞呈。

  到底受到怎样的压力,才会让这位痴迷于宦途的老臣自请去职,也就不需要赘述了。。。。。。。

  朝廷上的争斗,许多时候就是这样。几乎看不到真正的胜利者,身处局外之人,就是个雾里看花,总是隐隐约约,隔着一层什么。

  谁能得到最大的利益,谁又在幕后翻云覆雨,许多时候,最终都成为了外人无从知晓的朝廷隐秘。

  这就是政治,波诡云谲,变幻莫测。

  李承乾这次请辞。要比他的上一任体面的多。

  宫内拒绝了一次,李承乾坚辞不受。于是,成武皇帝陛下大笔一挥,照准,发中书议定老臣恩遇。

  最后赏赐尤为丰厚,并晋李承乾为成宁侯,因其家乡在西北,又赐下榆林一块不小的地方为封地。

  这就有点不同寻常了,因为大秦爵位一般都分为三等,李承乾身在伯位,虽然是一等伯,但一般来说,按照朝廷的规矩,应该晋三等侯,是从原有爵位晋上一级,这也是为老臣身后之荣留出余地。

  当然,李承乾的爵位之所以如此之低,也是他晋升枢密使所要付出的必然代价。

  这个不去说它,只说现在,由一等伯,晋二等侯,享受的却是一等侯的待遇,死后必定封公。

  遍数朝廷上下,有这份尊荣的,屈指可数。

  即便是外间那几位功勋卓著的大将,想要死后封公,现在看来也不太容易,还要看他们之后的功勋而论。

  至于文官这边儿,也就是退下来的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一人了,连前兵部尚书郑老大人也不太可能在死后有这样的恩典。

  这么一来,有些人也就觉得,李承乾这一退,退的太值了。

  聪明的,也以为这是皇帝陛下对李承乾自动请辞的恩赏,明显是朝着平息文官们的怨气去的。

  但消息传到赵石这里,赵石可不这么想。

  他可是知道,像李承乾这样的景王府旧人,又在长安之变中没起好作用的家伙,根本不会得到成武皇帝陛下的喜欢。

  像前礼部尚书方谦,在成武皇帝登基之后,就被折腾的欲仙欲死。

  李承乾凭什么在请辞之后,得到这样的恩遇

  只为一个自动求去

  赵石想了想,总觉得不太可能,政治上的交换,在朝堂上太过常见了,但李承乾有什么样的底气,跟皇帝陛下来上一次这样的交换

  到了如今,只要他和种燧两人开口,李承乾这个枢密使的位置,随时都可能换人,可以说,李承乾在晋升枢密使的那一刻起,就成了没牙的老虎。

  反而,若是他还呆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到是会有些难办。。。。。。

  这事儿透着点不同寻常,但在赵石看来,对于他自己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像枢密使这样的职位一旦有了变动,若他在京师,不可能不征求他的意思,这么一来,他这里就会有点难办。

  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说什么都有点不太合适,不像外间的将领任免,他可以有所进言,只要把握好分寸,没人会说什么,毕竟,他是枢密副使。

  但枢密使。。。。。。。。。那味道可不一样,不管怎么说,那都是武官之首。。。。。。。

  这中间的区别,看似不大,却有若云泥,只要稍微有着些政治嗅觉的人,便不会将两件事等同来看。

  而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李承乾任职枢密使,他是出了力的。

  一语定之,一语罢之。。。。。。。。那是皇帝陛下的权威。。。。。。一旦越过这个底线,或者给人以朝廷枢密使之职,晋国公竟可任意任免的话柄,麻烦也就会随之而来。

  现在好了,他身在外间,算是隔岸观火,少去了许多的纠结。

  其实,他也不用想那么多。之后他人还没到长安。其实就已经知道了前因后果。

  李承乾的侄儿出事儿了。当街杀人,最少最少,都是个流配千里的罪过。

  有人会说,一个枢密使,连侄儿杀人这点小事都摆弄不了让人不定,便像不知会不会出现的红楼梦一样,能成就一部千载流芳的辉煌巨著呢。

  他这点恶趣味,正像是成武皇帝陛下,在郑老爷子死后,又在赏赐中给长安郑氏发下了一大片在京兆的肥田一般,拿别人家的糟心事来给自己逗乐,都有些太不厚道了。

  当然,赵石要比成武皇帝陛下好些,不管怎么说,都是为这些大秦豪族扬名不是,而成武皇帝陛下,在发下田地之后,便有点后悔了。

  因为当日,一直安居在家的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突然入宫觐见。

  在乾元殿跟皇帝陛下说了一大堆的废话,等人走了,皇帝陛下琢磨了一下,才明白,人家来了其实就想说一句话。

  等我死了,求您别再添恶心了行吗

  皇帝陛下大窘,这事儿不禁说,尤其是皇帝之尊,这么做确实有些过火儿。

  但明眼人可不止一个,其实说起来,就算是郑氏那边,许多人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此时郑氏能进宫跟皇帝陛下闲聊的人,都忙着处理丧事呢,顾不上这个而已。

  于是,又一位老臣进了宫,皇帝陛下头大之余,终于在后续的旨意当中,给了郑氏一些补偿。。。。。。。。。

  皇帝陛下一时戏谑,便吃了个闷亏。

  这在成武皇帝身上,并不鲜见,这位皇帝陛下偶尔总有突发奇想之举,给臣下们造成许多苦恼。

  事情都不大,却让人每每觉得,这位皇帝陛下实在有些不着调。

  就像随着旨意到达风陵镇,还有皇帝陛下的口谕,只一句,晋国公,你的家产够了吗

  要是旁人,说不定就得吓的魂飞魄散,但赵石仔细琢磨了一圈,觉得自己最近没得罪这位陛下才对,那这话是什么意思

  打问一下传旨的太监,也不得要领。

  直到他入了潼关,才差不多想明白,一时之间,赵石大恼。

  李全寿那小子估摸是在说,他在长安呆了不长时日,这血脉一个接一个的出生,等他百年之后,他那点家业够分吗

  就像赏赐郑氏田产一样,同样是皇帝陛下的恶趣味作祟,不过这回被恶心到的是却是他赵石了。。。。。。。。。。。未完待续。。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m.qiuxiaoshuo.com

将血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296/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