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教师和教材规范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朱由检对师范学堂的扩招极为关注,在给他们安排了房舍和教室后,又问孙奇逢道:

  “大学生毕业之后,是要安排地方任职的。”

  “孙先生把学生扩招一倍,想好了他们的去处吗?”

  朱由检设立大学堂的目的,就是让那些无业的秀才学点实用的本事,以后有个出路。

  如果学成之后却不安排工作,这些大学生闹起事来,会比在地方闹出的动静还要大。

  所以九大学堂和太学、武学联考,说起来声势浩大,其实招生人数却很少,加起来刚过三千人。参加复试的一万多名考生,只有四分之一能入学。

  原因一是学堂初办,教不了多少学生。

  二是大学生都是廪生,需要财政补贴。

  三是担心毕业后安排不过来,有可能闹出事端。

  如今孙奇逢把师范学堂的招生名额,一下子从三百人提升到近千人。这让朱由检不得不担心他们的去处,能不能安排过来。

  孙奇逢敢把招生数量提升两倍,自然是有考虑的。只见他笑着回道:

  “陛下把海瑞树为教谕楷模,还向天下人宣告:允许取得正式资格的教师,在学堂不跪拜官员。”

  “因此各地塾师,多有来师范学堂学习的。”

  “他们都想在这里学几年,拿到教师资格。”

  “这些人学成后就会回乡,不用安排职位。”

  “这次扩招,主要是针对这些人。”

  报考师范学堂的人太多,其中还有很多塾师,是孙奇逢不得不扩招的原因。

  这些塾师大多比较清苦,来京城一趟都不容易。他们有心取得教师资格,孙奇逢自然不能拒绝他们。

  再加上他们前来,多有士绅支持,甚至带来了士绅捐助给师范学堂的经费。

  孙奇逢有了钱粮,才壮着胆子扩招。他有信心过一段时间,就把师范学堂的房舍建起来。

  朱由检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中很是喜悦。

  这件事让他认识到,大明的民间还是非常好学的,助学的风气也很浓。

  他要把这股力量,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所以叮嘱孙奇逢道:

  “明法科、明算科新立,现在正缺教师。”

  “这两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以暂时放低点,甚至允许开卷考试。”

  “孙先生要多培养这两科的教师,让各地学子能从他们身上学习相关知识。”

  “再过一些年份,明法、明算两科,就会下放到举人、秀才考试了。”

  把两科教师定为礼法教师、数算教师,把经学等学问定为文学教师,再加上史学教师,分科举行考试。

  甚至强制规定,师范学堂培养的礼法数算教师总数,不得低于文学史学教师。

  孙奇逢是举人,最擅长的是自然是文学。他讲授的课程,也是以文学为主。

  但是皇帝提出这个要求,他也不能不答应。所以他向皇帝提出请求,派几个明法科、明算科进士,兼职去师范学堂授课。

  朱由检点头应允,打算派宋应星等人,去师范学堂授课。

  同时,他像设置工程师等级一样,按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为他们设置了助理教师、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五个等级,地位相当于九品到六品官员。

  除了在学堂不用对官员下拜外,就是出了学堂,他们也拥有相应品级的地位。

  用这一個办法,进一步鼓励士子当教师。

  孙奇逢这个元士,被他授予了特级教师身份。

  并且朱由检还向他许诺,以后若做出大功绩,可以授予勋级,继续提升品级,并且发放勋禄。

  孙奇逢面对皇帝的恩典,自然只能谢恩。皇帝的这个做法,让他深受鼓励。

  朱由检又问他道:

  “《教育报》办得怎么样了?”

  “有没有遇到困难?”

  这份报纸的创办,朱由检早就给过许可。

  但是现在京城有名的报纸中,并没有出现《教育报》。

  孙奇逢当即回道:

  “臣之前一直在忙着筹建师范学堂,《教育报》征集的稿件也不够。”

  “臣打算师范学堂开学后,再印刷发行《教育报》。”

  “有学堂的学子投稿,应该能把报纸撑起来!”

  朱由检点了点头,又指点道:

  “如果孙卿觉得报纸上没有什么文章可发,朕就给你一个任务。”

  “把需要教导的内容,分成课程列出来。”

  “然后向所有的士子,征集教学办法。”

  “选择优秀的刊登在报纸上,再让士子评论。”

  “最后集合在一起,编成一部教材。”

  “师范学堂的文学课程,都可以用这个方法编教材。”

  “被采纳的作者名字都要印在教材上,并且分享稿费。”

  孙奇逢眼睛一亮,感觉这是个让《教育报》快速打开局面的好办法。毕竟教材的地位,学过《朱子集注》的都知道。

  那些好名的士子,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更别说还有稿费可拿,可以分享利益。

  不过科举的教材,已经由朱熹等人确定。能够修改编撰的,是刘宗周、钱谦益那样的泰斗。

  史学教材更是由新设的翰林院国史馆编撰,不让人随便插手。

  数算教材朱由检已经打算自己编,礼法关系到重制礼乐,能在《教育报》制定的教材,只留下了文学。

  朱由检想到后世有名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籍,让孙奇逢组织人编撰古文和古诗词选集。

  这些东西对科举也不是必学,却可以作为选修课,提高文学素养。

  孙奇逢听到这些,说道:

  “《古文选集》一时难以编成,臣以为荆川唐先生的《文编》,可以暂时替代。”

  “此书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体排纂,《古文选集》可以此为基编撰。”

  荆川唐先生就是唐顺之,朱由检知道这个人。钱谦益的“由经术以达于世务”,就是在给唐顺之的外孙白绍光写书信时提出的。

  此人文武全才,不但在学术上成就非凡,他创立的鸳鸯伍,更是成了戚继光鸳鸯阵的来源。

  了解到唐顺之还编撰出《文编》后,朱由检道:

  “可以此书框架为基础,对其中文章增删。”

  “旁的不说,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诸葛亮《出师表》、王勃《滕王阁序》、韩愈《师说》、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的文章都要入选。”

  “本朝的《送东阳马生序》《核舟记》等文章,也都要选进去。”

  “所选文章总数,最好不要超过三百篇。”

  孙奇逢连连点头,决定按皇帝所说,在《教育报》上刊登这些文章,并且进行评析。结合读者意见,决定是否入选。

  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他也答应按照皇帝的要求,根据拼音和规范字表,对其增补修缮。

  大明的各种教材,自此更加规范。

  礼部教育司还成立了教材厅,专门审核教材。

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38022/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