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按套路的余大成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在东林党人看来,只要周延儒一倒台,他们就有了重新进入朝堂的机会,

  这个逻辑很简单,皇帝肯定不会喜欢办事不利的人。

  党争就是这样,无论内阁成员更换了多少次,被砍了多少个脑袋,实际上皇帝始终都只有两个选择。

  而在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是一种人!

  这是一群自信而充满优越感的士大夫,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出现意外。

  亦或许他们已经考虑过了,只是不在乎而已。

  毕竟只要孔有德造反这件事成了既定事实,那就意味着他们赢了!

  而只要赢了,所有的问题都会变的简单。

  …………

  崇祯四年闰十一月二十九日傍晚,

  孔有德一行人来到了陵县西侧。

  看着远处大开的城门,李应元皱眉问道:“咱们难道要先过去问县令要粮?”

  李应元的意思很明显,如果先问的话,若是对方不给粮食。那之后城门一关,再想要进城取粮基本就是不可能了。

  这样的道理,孔有德自然也明白,事到如今也不可能真去先叫门再抢。

  这和拿手下的命换粮草有什么区别?

  这个时代的武人或许有悍不畏死的勇气,但要指望他们做好人好事,先礼后兵,那就有些奢望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选择,孔有德根本不需要犹豫,当即说道:“现在兄弟们都没吃的了,今天弄不到粮草,以后就更难了,直接进城!

  于是近千人马开始朝着陵县西门奔袭而去。

  这个时代的城防如果没有预警系统,是很难应付突袭的,突袭的队伍甚至都不需要攻城,直接闯进去就行了。

  所以一开始的攻城略地并不需要多强的实力,也不需要多大的伤亡。

  从这个角度上去看,董大成的起义的确是有点惨,事先泄露的后果就是一个莱阳县城都攻不下来。

  在这个时代,当城门一关,要再想攻城,就意味着需要拿人命去填!

  而现在作为承平日久的内陆地区,陵县毫无防备。

  孔有德的军队就这么大摇大摆的从西门进了城!

  不费吹灰之力的洗劫了陵县县城。

  …………

  当天晚上,孔有德攻城的消息就传到了平原县。

  得到消息的王道纯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奏疏和信件拿了出来,一份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另一份则让人送往济南府交给山东巡抚余大成。

  这本就是计划之中的事情。

  然而让王道纯想不到的是,还真的出了岔子。

  新任的山东巡抚余大成是个不知兵的,不善兵事,他之所以能成为王从义的继任者,完全是因为他是袁崇焕的崇拜者。

  对于这些,王道纯是知道的,但这件事本来就不复杂,只要派兵围剿就行了,甚至都不需要山东巡抚亲自出马。

  因此王道纯完全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能让对方搞砸了。

  其实这也不能都怨余大成,他根本不清楚上面大佬的谋划。

  所以当他看到王道纯的信件之后,竟然毫不在意,随手扔到一边。

  等王道纯回到了济南府,准备在此等候大军捷报的时候,竟然发现济南府的兵马并未出战!

  于是怒气冲冲的来到巡抚衙门。

  见到余大成之后,就直接质问道:“余大人,我之前不是派人通知你孔有德反了吗?怎么大军还未出营平叛?”

  “啊?”余大成先是一愣,然后反应过来,哈哈笑道:“怎么可能,孔有德是咱山东的兵,怎么可能因为缺粮而造反?咱这又不缺粮,定是误会,误会!稍安勿躁!”

  说完,也不等对方有什么反应,就忙着朝后堂走去了。

  王道纯被余大成的话给搞懵了!

  什么情况?这位怕不是已经投了阉党吧?

  可是不对啊,又不是第一次接触,若真是阉党的人,以自己的能力早就应该察觉到了才对。

  现在他有些犯愁,刚才忘了将其拦住了,总不能跟着进人家内堂吧。

  于是他也只能先离开了巡抚衙门。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道纯几乎天天来找余大成,催促出兵平乱。

  然而对方也烦了,后来干脆就直接托病不见。

  直到十二月六号,青城失陷的消息传到了济南府。

  余大成这才慌了,赶紧派中军沈庭谕和参将陶廷鑨前往平乱!

  这让熬了几天的王道纯松了一口气。

  之前那么复杂的谋划都没有如此费神,而今被一个余大成搞的精疲力竭,真是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同时也不由得有些庆幸,幸亏之前是把孔有德给引到了吴桥,否则只怕现在早就跑回了登莱了!

  随着孔有德造反的消息传出,朝堂上的争斗又开始了。

  广东道御史宋贤上疏抨击道:“登莱巡抚孙元化侵占兵饷,放纵士兵,贪婪至极。其手下的士兵在东江镇行凶作恶数月,竟敢对主将挖耳割鼻;而现在又在济南府,攻城劫掠,所犯的都是死罪!”

  广西道试御史萧奕辅指责孙元化放任孔有德,又说张焘将驰援大凌河不利的原因归咎风浪天气,是为了逃脱罪责。

  同时朝堂之外也都是在传孔有德军纪败坏,所过之处到处劫掠。

  说什么孔有德畏敌怯战在邹平磨蹭一个多月直到耗尽粮秣,才肯继续前行。

  当然这些话也只能在外面搞宣传,忽悠什么都不懂的书生百姓。

  在这个时代,国境内的作战都是轻装上阵的,沿途都需要地方上提供物资补给。

  否则若从登州就带着粮草,还是两个月的粮草,仅仅运粮的民夫们吃掉的粮食就不是一个小数。

  所以正常队伍只会带三到十天的补给,对于骑兵来说三天已经算是极限了,因为马吃的可比人多。

  至于在邹平白吃一个月,还真以为大明的文官会畏惧这些大头兵?

  有多少驰援的大明军队沿路就算有公文,人家县令就是不给,说没粮食就是没粮食,有本事造反去!

  文人士大夫对自家人可从来不会客气。

  当然要真敢攻城,多半的人也是怂。

  不过不怂的人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好人,或许心里也憋着坏呢!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39186/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