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少年往事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离开章家,爷孙俩继续朝着东北方向进发。

  仲夏时节,中午的太阳更加火辣。

  强烈的光线从头顶直接照射下来,让人难以睁开眼睛。

  爷孙俩刚吃饱了粥,又休息了一段时间,两人的体力也恢复了不少。

  走出章家一百多米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水沟,沟渠的两边铺有长条的青石板。石板上面,有好几个村民在那里洗菜、洗衣。

  从早上到中午,这个地方都会有不少的村民在这里洗衣服,洗青菜和农具。

  洗青菜的位置在水沟上方,下方是洗衣服和杂物的地段。

  杨辰虽然穿着凉鞋,但是依然感觉到脚板底热乎乎的。

  于是,他走到沟渠边清洗了一下鞋子。

  他脱下凉鞋,捞起裤脚,把两条腿放在水里浸泡。

  顿时,一股凉爽的气息由脚板底涌向全身,让他感觉到说不出的凉爽和惬意。

  要不是还要赶路,他真的想再多泡一会儿。

  往前走大约五十多米的地方,那里有一张长圆形的水塘,看上去,面积有六七亩宽。

  这张水塘因为有水源的注入,常年四季都不会干枯。

  若是遇到天气干旱的年景,村民们会搬来抽水机,把池塘的水抽到水田或旱地里去灌溉庄稼。

  杨辰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他10岁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一年,遭遇到罕见的干旱天气。

  生产队附近的池塘沟渠水源枯竭,人畜饮用极为困难。

  在低洼处的大水沟旁边,那口供全生产队一百多号人生活饮用水井的水也被人挑干了。

  这口水井呈圆形状,井的宽度有三米宽,深度将近有十米。

  然而,外面的大水沟都断流了,渗透到井里的水就少得可怜,哪里够全队这么多人饮用啊。

  当井水快挑完时,有人看见井底有鱼虾在戏水。于是,那些人就从家里找来木梯,从井口下到井底。

  他们在井底下捉了不少的鱼虾,有塘角鱼、黄鳝、泥鳅、青蛙,还有河蚌和其他的杂鱼。

  就这样,整个生产队赖以生存的水井,就像一个深邃的黑洞,静静的隐藏在地下。

  本来在离生产队两公里远的地方,也有一条水沟。但是,有人在水沟的旁边开了一个木薯加工场。

  后来,木薯渣的废水流到了沟里,导致一整条水沟的水都发臭,鱼虾全都死绝,那种水肯定是不能饮用了。

  没办法,为了全家能够有水来煮饭,当时10岁的杨辰只好挑着自家两只木桶,跟着大人来到五六公里远的章家水塘挑水。

  那时,他的体力还弱小,一次只能挑小半桶水。

  他挑着装了两個半桶的水到家,走走停停,中途休息了将近十次,才把水挑到家中的水缸里。

  为了挑回全家煮饭和烧水所用的水,就一来一回,他在路上就花掉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回到家里,扁担在他瘦小的肩膀上压出了两道红印。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全身的骨架更像是被拆散了一样,浑身上下感到酸软无力。

  没办法,当时,家里连一架手推车都没有,只能靠人工来挑水吃。

  看着眼前的这张池塘,杨辰对它的印象记忆犹新,刻骨铭心,甚至说是终生难忘。

  谁叫他是家中的长子呢!

  从章家走出来之后,地势也慢慢变得高了起来。

  道路的两边的地块里,种植有玉米和木薯等农作物。在烈日的烘烤下,这些农作物的叶子无奈的往下垂,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由于天气炎热,早上在这里做工的人都已经陆陆续续地收工。

  站在高处往回头看,十多公里的平坦土地尽收眼底。

  这片广袤的土地,本来也是可以种植出大量高产稳产的粮食或是其他作物的。

  可是,由于缺水,农民在这些贫瘠土地上种出来的农作物,产量都不是很高。

  路边的地块里,还种有其他的作物。

  像木薯、玉米、红薯、高粱等,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源,再加上粗放的种植和管理模式,导致这些作物的产量都很低。

  向着缓坡往上走几百米,就是山梨公社的附属中学了。

  今天刚好是7月15日,学校开始放暑假了。

  一度热闹的学校,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

  内宿学生也拿着自己的行李和书籍,他们有说有笑,三三两两结伴而行。

  学校的广播里不断地播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年轻朋友来相会》《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边疆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十五首流行歌曲……

  此时,学弟学妹们,再也无心欣赏时下的流行歌曲。

  他们有说有笑地离开了管教严格的校园,像一群快乐的

  小鸟飞出了鸟笼。

  同学们边走边议论着,有的同学说,想计划在这个暑期

  里做什么。

  有的同学说要到哪里去玩,有的说邀请同学到家里来玩。有的说自己想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农活和家务,哪里也不想去!

  有的说要待在家里,照顾弟弟和妹妹……

  此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希望快点回到自己的

  家里去。要是回去太迟了,父母会担心自己子女的安全。

  走到坡顶,那里是县里锰锌矿开办的医院。

  医院正门的墙壁上,镶嵌有一个硕大的红五角星。

  在低矮处的白色墙壁上,书写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标语。

  这么多年来,这个锰锌矿就是县里最赚钱的地方集体企业。

  它分布在下面几个矿区的职工有两三百号人。

  光是运输矿石和成品的“解放牌”汽车就有二十多辆。

  锰锌矿拥有这么多的职工,开办有医院,也方便职工看病和每年进行职业病的体检。

  这家医院不仅是专属于矿区的职工,同时,医院也对社会进行开放,方便附近村屯的病人就近看病治疗。

  这里,是杨辰和母亲再熟悉不过的地方。

  杨辰从小就体弱多病,自然就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杨辰在1岁的时候,就开始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

  这种病常年发烧、咳嗽不停;没有食欲,睡不好觉。

  父母亲多次带着他到县级的人民医院检查。

  最终,医生也检查诊断不出是什么原因。

  检查一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那当然,也就不能“对症下药”了。

  家里距离县城的医院有二十公里的距离。

  因为家里到锰矿医院的距离也就八公里远。

  所以,这家医院就成了杨家小孩治疗疾病的首选之地。

  这里的医疗条件总体来说,肯定是比不上县城医院的。

  可是,这里也不乏经验丰富的医生。

  当时,医院的医生虽然不多。但是,一些从学校毕业的医生,或者是本地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他们都有着崇高的医德。

  再就是,他们能服从国家分配。

  如果是因为工作的需要,上级部门要把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分配到哪怕是再偏僻的山村去工作,他们心里也没有半点怨言。

  再说,锰锌矿是当时工资福利最好的一个地方直属单位。很多人都在想尽办法,希望能够到这里来工作。

  所以,周边的很多病患者,还是很乐意来到这里看病就医的。

  按照这里的医生判断分析,杨辰患的病应该是母体先天营养不足和胎儿发育不良有关。因为身体虚弱,从而导致了自身免疫力不强。

  医生的判断应该有一定的权威性。

  杨辰出生以后,个子矮小,肠胃不好,饭量不大,睡眠不沉,时间也不长。

  像这种状况,小孩子怎么能够茁壮成长呢。

  杨辰清楚地记得,自己小时候,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酷暑严寒。

  他的头上,至始至终都戴着一顶帽子。

  只要一出门,就一定戴上一顶帽子。

  因为,他的头上一年四季都流着脓水。

  若是不戴帽的话,那就会有很多苍蝇爬到他的头上来。

  特别是一到夏天,脓水发出的腥臭味,最容易招惹苍蝇的光顾。

  每天,他耳边总是飞舞着一大群“嗡嗡”叫嚷的绿头苍蝇。

  那时候的他,真的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

  那就是,一个名副其实“头上生疮,脚下流脓”的人。

八十年代红土地上的春天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40985/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