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写剧情的时候发觉了不对,原因很简单,这本书大纲里是后宫文,设定上也是,杨玉环是要收的,李星鸢也是要收的,还要收很多很多
这本书的大纲是塑造压抑氛围,营造阴谋诡计的氛围来推动情节。但现在全文看下来这基本写的一塌糊涂,我习惯借历史穿越写阴暗环境,阴谋诡计下,带点颜色的言情文。
但我写着写着,翻着翻着,我看不懂刘备这个人了,写不出来他会做什么了
对于剧情里的变态或者阴暗行为,我想着刘备会怎么做,我发现我写的是错的,这些压抑情节需要高潮去释放,我查了很多资料,要么是杀人释放的,要么是背叛释放的,要么是是玩颜色玩阴暗去释放,历史上印象深刻的永远是那些情节
这里面我想说曹操。
屠城这种事,袁绍、曹操他们都做过,锅也是不是不能甩,大家都是坏人也就等于没有坏人。
大概就是这样子。
但是这些个人是一开始就已经是这种政治机器了吗?也不是。
或许误杀吕伯奢全家的时候我觉得曹操心情是极度痛苦,凄凉的。
但后来人变了。
徐州的曹操开始杀人,在那个乱世,他可能觉得一路走过来的压抑和不甘终于以极恶的姿态爆发了出来,但是他这种转变是令人同情的,可以理解的,他承受不住的压力,是大部分人也承受不住的,他干的这些事,是几个承受了太多苦难的普通热血青年会干出来的那种事。
因为他们知道要保卫的汉朝,实质上已经灭亡了。
汉朝时期的经济基础已经瓦解,儒家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已经崩溃,娇艳的花朵绽开在历史的废墟上,长安时代的遗迹周围充满了开始胡言乱语指着洛水发誓的公卿——在时光的洪流面前,“存亡继绝”不过是一句善意的谎言。
曹操面对着这么一群人,精神也垮了,垮了之后,再怎么屠城,那都无所谓了。
是时代把他变成了这样。
大多数文学青年都有理想幻灭的那一刻,只有那一刻到来,才能决定你是真正的卫道者,还是爱好者。
曹操和袁绍一样,他只是爱好过书上的那些道理。大部分人,包括曹操,他们是不由自主的,他们的性格是被他们的遭遇所决定的。
而他们很不幸,遇上的全部是这种事。
曹操是个有感情的人,他能写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同情一个美好灵魂的毁灭。
他经历的那些事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太残忍了,北方之地,十只存一,而年轻时期的曹操却又是那样的有趣,那样的有才华,有天赋,有理想,所以这种灵魂的毁灭是令人悲痛的。
这种心态其实可以理解,很多人年轻时普遍相信过正义、公正什么的东西,但又亲眼见证了这些东西的消散,于是这条路是不可能的,是反人性的,于是开始对这条路进行攻击。
当掌握话语权之后,曹操也开始攻击,曹操攻击的那些壮怀激烈的样子也是他年轻时的样子,他年轻时最厌恶的也是这种背叛自己发誓要保卫的皇帝和人民的样子,也正是他们开始相信主义这东西非常邪恶的样子。
人一旦开始背叛自己,那么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地狱。
在曹操滥杀无辜的时候,这个美好的灵魂毕竟是毁灭了。虽然他的才气仍然存在,《乐府诗集》有一曲叫《屠柳城》,是用《巫山高》的调子来唱的,言曹公越北塞,历白檀,破三郡乌桓於柳城也,但里面听不出任何胜利的喜悦,是凄怆的告别。
曹操的才气从此断绝,他之后一生的才气,都主要都用在防备刺杀和叛乱上了,幻灭后的他仍然告诉自己仍然是对的,仍然是才华横溢的,甚至到了用“我梦中好杀人”的办法来让人不敢接近自己的地步。
但是真正的勇敢,是把夜访的刺客变成你的死党。
我想,曹操永远无法忘记徐州,当考验到来的时候,他最终未能守住心中渴望过的东西。
心中的那条路已经毁掉了,他已经不再无辜。
那么,不如就倒行逆施。
但大丈夫在世,自当公义著心。
……
但怎么描述刘备?
在梅园的那天,阿瞒可能对着刘备说,他热血过,勇敢过,为梦想奋斗过,虽然最终没能坚持到最后。他告诉刘备他放弃了,这也是自己对少年生活的一种告解。
那一天,刘备握着曹操冰凉的手,心里有些想笑。
他不同意。
很多人说优雅是文明的象征,而粗砺就是老土。很多人把有钱有势看成有修养的同义词;很多人认为穷人应该承担起供养文明的责任,把他们的家庭和天下混为一谈,但哪怕军队丧师辱国,百姓赤地千里,只要不影响他们的社会话语权,那么就一切安好。
刘备觉得不能这样。
大丈夫在世,自当公义著心。
这是一个行将就木的帝国,但试图将帝国的荣耀和尊严延续下去的,就是这么一个人。
乱七八糟写了写了一堆,但刘备就是这么一个,我描写不出来的人。
在此向各位读者道歉,因为再写,就写成曹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