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南戏戏本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师兄,我来跟你学武功了。,”

  沈溪转过身一看,却是王陵之。

  王陵之今天穿着身崭新的青色劲装,手里捧着宣纸,咧嘴笑着看向他。

  王陵之换上新衣后整个人精神许多,衣服料子是绸缎的,脚上蹬着一双厚实的马靴,腰带系得很紧,外面的短靠像是特别为练武准备,跟之前的装束大不相同。

  沈溪有些奇怪地问道:“你怎换了这么一身来”

  王陵之得意道:“师兄,你也觉得好看吧昨天先生考校我学问,我对答如流,爹高兴赏给我的,说我以后用功读书的话还有好东西。”

  沈溪暗忖:“这小子平日里只知道舞枪弄棒,没想到跟他说研习武功秘籍必须读书识字他回去后便能认真学习孩子读书果然是要先挑起他的兴趣才行”

  此时沈溪正愁没人帮忙,于是招呼道:“前两天教给你的武功你要认真研习,今天先帮我弄这个。”

  王陵之惊喜地问道:“师兄,你觉得我现在修为已经到了需要培养心性的境界了”

  “想的美,我是没人帮忙,快动手,不然我不会教你新的武功。”

  王陵之听了撇撇嘴,但还是上前帮忙。

  虽然王陵之有些少爷脾气,但到底只是孩子,平日里王家根本就没人跟他玩,好不容易有沈溪这个年龄相当的存在,既能一起玩还能从沈溪身上学到“上乘武功”,于是逐渐把沈溪当成朋友看待。

  二人忙活了半天才把画摆好,沈溪对着太阳不断地调整角度,以便加快熏画的速度。

  王陵之有些诧异:“师兄,黑不溜秋的你画的什么啊”

  沈溪坐在书画旁,嘴里叼着根稻草,闻言把草梗吐掉,道:“山水画,你不懂。”

  王陵之道:“原来这就是山水画,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像山水,这黑漆漆一块一块的好像鸡屎一样,上面画的亭子倒是挺有趣的。”

  沈溪见王陵之用手去摸,马上喝斥:“别碰,弄坏了我又得重来。还有下面的木盆你也别触碰,否则会把你的手烧烂。”

  王陵之吓了一大跳,嘴硬道:“我才没那么傻呢嘿嘿,师兄,既然你辛苦画出画来,好好的熏它干嘛”

  沈溪自然没法跟王陵之解释书画为什么要做旧,只能含糊道:“这是门很高深的武功,尚未到你学习的时候,等你再练一段时间基本功我才教你。”

  王陵之高兴地道:“师兄,你说话可要算数,现在我已经学了许多四级的武功,过几天你可要教我更高明的招式昨天我跟门口一个不认识的小子打架,我一个侧踢就把他踢趴下了,师兄你教给我的武功可真管用。”

  沈溪听了不由咳嗽一声,脸上微微有些发烫这小子还真拿教给他的“武功”打架了,不知道是哪个倒霉鬼被踢了一脚。沈溪板起脸:“师傅说过,我辈学习武功为的是锄强扶弱行侠仗义,切不可欺负弱小你若是再欺负人,我就不认你这个师弟了。”

  王陵之赶紧道:“别啊师兄,我才学了一丁点儿就变得这么厉害,想必三级、二级的武功更为惊人,更不要说要征集南戏戏本,排练新戏在接风宴上给工部郎中林仲业赏鉴。

  随着大明承平已久,戏剧得到长足发展,而这个时代主要流行的便是用南方音乐演唱的“南杂剧”,俗称南戏,以别于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杂剧”。

  沈溪对于南戏所知不多,哪怕是他这种专业考古人士,对于不爱好的东西也没精力去过多涉猎。在他看来,南戏应该是在清朝中期各大戏种成型之前于地方上流传的戏曲演绎方式,并不清楚此时的南戏有着后世京剧“国剧”的崇高地位。

  沈溪挤到公告栏前看了看,榜文上说,韩县令专门从汀州府城请来南戏班子,而今要在宁化县里找说书人写戏本,如果有写得好的,会有赏钱下发。

  这榜文沈溪一看就有问题。

  想那工部郎中,虽然在京师不算达官显贵,但至少经常出入教坊司、青楼等欢场以及权贵之家,听过的戏曲自然多不胜数。

  可能是韩县令打听到林仲业林郎中喜欢听戏,投其所好,不惜斥资从府城把戏班子请来,可一问才知道戏班子会的剧目平平无奇,要想打动林仲业怕是有些困难,只好找人现写戏本。

  就在沈溪琢磨自己有没有能力赚这笔赏钱的时候,一个中年汉子道:“要说这事稀奇,你们说咱县城里有几个说书的无非是城南、城北和河边茶楼那几位,他们说的全是陈年旧书,让他们写戏本,还不如把他们直接埋棺材里呢。”

  周围的人一阵哄笑。

  这时候的人大多喜欢凑热闹,但凡官府有什么事都喜欢聚在一起热议一番。也是这时代缺少娱乐活动,平日里散工或者是夏天纳凉,总要找个话茬,要是没个见闻真不好去跟人搭讪。

  沈溪觉得这不失为一个来钱快的途径,因此回家后,马上动手写戏本,这总比作赝简单得多,只要有笔有纸就行。

  沈溪琢磨最好拿后世成型的戏本,诸如贵妃醉酒、秦琼卖马这些,既有历史典故,也有群众基础,再加上经典的唱词,稍微修改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戏本。

  可惜沈溪能背诵的戏曲可说是一部都没有,他听戏本来就是想感受一下那种文化氛围,哪里想过去背戏词

  思来想去,沈溪找了两出还算熟悉的戏曲,一出是女驸马,一出是四郎探母,主要是考虑到历史演义的传承,很多故事要到晚明以后才逐渐流传开来,先于演义成戏终归有些冒险。

  但沈溪对于出自杨家将的四郎探母有些不太肯定是否在明朝中叶有成型的演义本子,只能硬着头皮写,因为官府征集戏本时间比较紧,毕竟林仲业人已经到宁化县城,接风宴总不能拖上几天再办。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m.qiuxiaoshuo.com

寒门状元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7982/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