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己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白居易《胡旋女》
这一首出自唐代著名诗人之手的诗,所描绘的场面乃是大唐时期极为闻名的胡姬舞蹈,遥想身穿彩色纱衣的胡姬们踏着轻快的脚步,舞动衣袖,翩翩起舞,宛如从天而降的仙子,又添有几分妖冶,如此动人的景象,只可依着诗人的作品,进行着跨越时空的猜想,甚为可惜。
西域之地,乃是指玉门关同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包括现在那片浩瀚无际的幽幽沙漠,包括那片连绵不绝的天山山脉,历经多少年的风霜变故,终于成为了今天亘古长远的荒凉之地。
这是片同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土地,他们所包含的文化,所经历的一切,虽然是在中原的影响下而生存着,中原人时刻对西域地区进行着一定的统治和治理,大唐时期的安西四镇,将曾经驰骋一方的古老文明强行纳入庞大帝国的统治下,等到一有机会反抗,到最后仍旧是分崩离析,坚持着自我的文化,自我的土地,自我的统治,所以说自治是对中国少数民族最聪明的管理方式。
所以直到今天,庞大的中华民族在各国唱响着民族独立口号的时代,仍旧能够保持着大一统的局面,在世界的眼里,算是个多么不可思议的奇迹,算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民族,多少文化历史相异的民族,居然能够没有太多激烈反抗地生存在同一个中央政府下。
实际上,具有历史的沿革性,虽然早在汉代时期起,西域就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和国度,《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汉代西域共有三十六国之多,具体如下:婼羌国、楼兰国、且末国、小宛国、精绝国、戎卢国、扜弥国、渠勒国、于阗国、皮山国、乌秆国、西夜国、子合国、蒲犁国、依耐国、无雷国、难兜国、大宛国、桃槐国、休循国、捐毒国、莎车国、疏勒国、尉头国、姑墨国、温宿国、龟兹国、尉犁国、危须国、焉耆国、姑师国、墨山国、劫国、狐胡国、渠犁国、乌垒国。
数也数不清楚的国,在广袤的西域土地上滋生繁衍,至今仍旧让人觉得好奇,如此众多的国家,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相处的,比之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连年的战争过后,终究被秦始皇大军踏平,最终实现了统一,统一的过程是残忍的,但结果是值得欣喜的,其实在政治制度上的争论很复杂,究竟是多政府更利于民主的实现,还有单一政府更有利益些,恐怕短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多的直接判断出来。
毕竟,实现联邦制的美国至今仍旧是世界第一强国,而中国这座伟大的文明古国,也在新世纪的经济转型成功之后,开始了全新的复苏之路,继奥运会申办成功,世博申办成功后,六方会谈等的召开,无不是昭示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复兴时代即将到来的事实。
历史,总是在某一端实现着异化统一,也许在此刻并不完全属于过去,但过去的可能就是此刻的预示,有着某种客观规律不可逆的现实,终究使这纷繁复杂的三十六国开始锐减,也许靠得太紧密,就必然招致争斗,而争斗的直接后果,当然是导致了非我即你的灭亡,一国又一国的灭亡,一国又一国的壮大,终于在最后形成了几大西域强国互相牵制的局面,这些国家包括有龟兹、疏勒、于寘,成为西域的三大强国。
三大国各有令人思念的文化历史风俗,龟兹此国,常见于各本武侠小说中,记得黄易《大唐双龙传》中的才女尚秀芳去的就是龟兹学习,龟兹地处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是我国汉唐以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它的名字最早可在《汉书》上见到。正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龟兹能够把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汉唐时称为身毒)、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这四大文化同本地文化风俗进行融合。
这些全都是从资料上所读到的概况,而实际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索,虽然这除了中原文化外,另外三大文化具有相通之处,但值得思考的是,龟兹是如何做到融合,并且能够从何处体现出来呢?
现存的西域内,已经全然没有了当年一片繁荣的景象,当年的风化风俗,只可从那些破碎的古城遗址中进行寻觅,那些已经被风干了的记忆,还到底能够给予多少真实的历史风貌,当时的繁荣风俗又将去何处探究……
此刻,开始对欧洲的文化有着十二万分的崇敬之情,欧洲的古建筑群,虽然历经数千年的风霜考验,而且欧洲也算是历史上战火最炙热的地区,却能够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留存下古罗马竞技场、雅典卫城还有诸多完整的古堡供后人追思当年,真实的保存着历史的痕迹,在观赏的同时,体会生命的熊熊火热,感受一路走来的神奇历史,多么让人羡慕,让人感慨啊!
项羽这十足的匹夫,一把火烧毁了规模庞大的阿房宫,圆明园成了废墟供后人瞻仰来着,至于那些曾经伟大的古城,早就在风里雨里,成了一片荒芜,一片沙漠之中,不起眼的几块石头,用废墟的形式来保留对历史的怀念,多么让人痛惜!
感叹到此暂停下,继续着关于龟兹的话题,没有太多关于它的资料,有名的歌舞,便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白居易的诗,可以猜想龟兹舞蹈艺术的辉煌成就。
所看到的历史资料中,仅有在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后,章帝继位,想是这位皇帝统治手腕欠佳,导致匈奴联合焉耆、龟兹,攻打并杀死东汉的西域都护。于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班超及时出现,但其时因为孤立无援,感叹了一句“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就自刎而死。
说起这个人来,他和张骞都是同西域历史紧密联系的人物,若非有这两位中原人物的介入,想必今天也无法拥有这些虽然不多但总胜过没有的西域历史记录。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开始建立万里长城,目的是为了防止北面的匈奴入侵,直到汉高祖建立大汉朝之后,匈奴这民族居然还是顽强如斯,让人不得不随时堤防,也算是非常强势的民族。
当年汉高祖率领三十万大军杀入匈奴,竟然也是大败而归,想想都觉得非常丢脸,当年被围困平城,靠陈平计才得救。公元前176年,冒吨单于写了封极端狂妄的心给汉文帝,没有惹到老子,却让儿子汉武帝大为光火,这名历史上以强悍著称的皇帝当即实施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和张骞通西域的壮举。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时年二十九岁的张骞,手持汗节,带领一百人的使团从长安出发,开始了长达多年的西域之行。
张骞所身负的任务是利用乌孙与匈奴之间的矛盾,使同为西域大国的乌孙与汉结为
盟国,来实现对匈奴的包围打击目标,也就是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意图。但可惜的是,乌孙王没能够下定决心,做出决定。虽然原计划未能实现,但在这期间,张骞分遣他的副使到于阗、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开展广泛的外交活动,同各国建立起多方面的联系和交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不错的发展。
而到了最后,乌苏只是派使者送来良马,并答应和汉朝和亲,只是比较有诚意的同当时强大的汉朝进行外交活动,却不能同汉朝进行联合来抵制匈奴,在纷繁的局势中,各方利益多少都有些交汇,所以张骞所身负的原来使命虽然是失败了,但毕竟建立起西域各国同中原汉朝的联系,使中原文化开始在此渗透入西域。
至于好与不好,很多时候是没有定论的,过去的历史,既然已经成了现在的历史,那么当年假如走不同的道路,是否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也无从知晓,今人不过在从今天的历史中推想当年的历史,态度是诚恳的,并非是怀疑的。
至于古疏勒则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是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接点。又是向西翻阅葱岭的丝路干线要冲,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才能够在诸多小国毁灭之后,仍旧能够屹立不倒多年。都城为疏勒城,唐时称迦师城,西汉时,有户一千五百余,人口一万八千六百余,兵两千人,在汉朝西域各国国力比较中,不如龟兹等国。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龟兹王建仗着匈奴的威势,攻杀疏勒王成,立龟差左侯兜题为疏勒王。三国时,疏勒兼并十二国,势力极盛。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以疏勒为安西四镇之一,隶属安西都护府。宋以后,疏勒处在西迁的突厥控制下。
以上为寻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还有就是在班超出使西域途中,曾在疏勒逗留多日,不过,关于疏勒的资料仍旧极其稀少。
班超联合楼兰国,又名鄯善国,在于阗国杀匈奴使者,使于阗国王归服汉朝,最终使断绝多年的西域南道重新通畅。
“此后,班超到达叶尔羌河畔的疏勒国(今喀什一带)。这时的疏勒国王刚刚被匈奴所立的龟兹王所杀,并以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疏勒也成了匈奴的属国。班超先派部下田虑去招降兜题,兜题不降,田虑就将他抓起来。班超赶到后,重新扶立原来疏勒王的侄子忠为疏勒王,疏勒举国上下欢喜若狂,对班超感激万分。在叶尔羌河波浪的欢歌笑语中,疏勒归服了汉朝。”
漫长的历史,不过在几笔间一挥而就,留下无数的感叹和伤感,当年的古国风采,只可在历史资料中依依回首,再回首,不过是又一次失望的叹息……
.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m.qiuxiaosh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