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见岳家军再次大举出征,无奈之下孤注一掷,倾巢而出的刘豫,同时赶忙向金朝哀求救兵。
这时,恰逢金主吴乞买病故,立庙号金太宗。新登基的金主合剌(汉名完颜亶)是吴乞买的侄子,他讨厌刘豫的为人,对其求救置之不理。
刘豫不得不硬着头皮与大宋硬抗,可数次作战全部失败,他的拚死反击被彻底粉碎。
此时大宋北伐局面大好,齐、金兵将校控制不了部下,纷纷投降。连甚得昌平王兀术喜爱的原辽降将韩常,也想过要投奔岳家军,并派人与岳家军联络。
岳家军已经深入河南地区,此处为大宋故地,大宋帝陵所在。在金宋之间的战争中,也是受到战火摧残最厉害的地方。
本地百姓在金人的残酷屠杀下,早已无法生活下去。看到岳家军北伐,无数百姓不顾生死,齐来帮助岳家军。
在百姓们的支持下,岳家军先后收复颍昌、郑州、洛阳各地。
此时,发现战况不妙的大金朝廷,这才调动重兵前来抵挡北伐宋军的攻势。
但岳家军气势如洪,在平原上在骑兵野战中连续战胜粘罕为主、兀术为副的金人精兵。此后,拥有优势兵力的金人连战连败,岳家军则连战连胜,一直追击金军到原大宋东京附近的朱仙镇。
深感岳家军厉害的金人,发出无奈的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收缩兵力,准备退回黄河以北固守,利用河北大平原有利地形,拖垮宋军。
出于担心宋军真的打到北方,金人又将赵佶和赵恒二帝迁到比原女真故地更北面的五国城。
二帝及随行人员在押送的金人驱赶之下拚命赶路,到达五国城时,随行人员只余下一百多人,赵老官家赵佶的皇后郑氏也死在北迁的路途中。
连战皆捷、士气高涨的岳家军将士,都认为现在是北伐的最好时机,没人想到,此次出兵是在朝廷没有许可的基础上。
在岳家军众将和谋士会聚讨论下一步军事计划的时候,岳帅拒绝了岳灵提出的:“联合北伐诸将,固守黄河沿线,经营已收复的土地,并在此地休生养息;既可以免除朝廷的猜忌,也可以等待给金人致命一击的机会。”的远期战略目标。
一心一意要报答君恩的岳帅,决定借机渡过黄河收复失地,在朱仙镇招兵买马、联络黄河两岸各路义军,还对诸将言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准备渡河北伐的消息传到朝中,天子赵构对他不奉诏令,进而擅自招兵买马、联络义军的行为十分反感和恼怒。
一群主和的大臣更是借机向皇帝屡进谗言,极力述说岳飞跋扈不可信,要防止其拥兵反叛。
朝廷先是下令岳飞撤军,但岳帅抗令不遵。后来,朝廷下达的旨意越来越严厉,甚至有隐指岳家军谋叛的意思。
意识到朝廷决不会同意北渡黄河,为了保住此次北伐的成果,无奈的岳帅最终接受了岳灵的建议,以固定已经收复的土地为由向朝廷上奏,请求允许岳家军收复西京后留守。
此时的岳灵虽然说服了自己的父帅和军中将领,但内心深处却越来越担心,总想着议和的朝廷会不会理解父帅为成大事不计其余的做法?天子和朝中重臣根本就不支持现在北伐,万一采取了什么激烈的手段,父帅的下场又能比自己的父亲好多少?!搞不好就是更惨的结果。
从战场形势来看,北伐的宋军此时仅有二十多万人,其它的部队远不及岳家军的实力。
开战之前,金朝老皇帝吴乞买突然故去,新任皇帝合剌由于自身对刘豫的厌恶,故意放弃了在战事初期出兵的良机,任由宋军进攻伪齐;没多久,大金朝内部又发生了原辽降臣叛乱,金军被迫调动大批军队北上平叛。
在大金内部如此纷乱的情况下,岳家军做到了连战皆捷。
北伐所得到的战果并不是很大,金军损失兵力总数不过才两、三万人、马匹万余匹,其战事损失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仍然有实力进行反扑。
更何况,就算能够顺利收复中原故地,能否长期坚守还是个问题。
一过黄河,就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大宋北部和幽云平原,最利于金人充分发挥他们在骑兵上的优势,现在金人的战损也远未丧失反扑之力。如果大金回过神儿来,他们北方还有数十万的精锐骑兵,到时的战事会如何,只怕任何人也不敢打保票。
宋军以步兵为主,在根本不利于步兵守卫的平原上对抗骑兵,这在金人第一次入侵幽云之时就已经有了结果:二十几万宋军被包围在几个城市之中,不到一个月防线就完全崩溃,固然有郭药师投降的因素,但步兵与与骑兵对垒的劣势也不容轻视。
所以,当年清义道长才会建议朝廷消灭西夏,以获得精兵和优良马种,据西北而有中原。
现在,宋军的猛攻虽然使得金人连败,但想在平原上依靠并不精锐的步兵彻底击败比自己还要多的金人精锐骑兵,还要在此之后挡住金人的反攻,难度也太大了些吧?
在岳灵的眼中,现在能够固定已经收复的土地,集聚力量以求将来恢复中原才是正理。
这段时间,她在说服了父帅之后,一直安排收复地区的守卫,并派探马查看金军是否真的已经撤离黄河南岸,准备在他们撤退之后彻底收复黄河以南地区。
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m.qiuxiaosh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