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击案"的"梃"就是木棍,"梃击"就是以木棍打人,因为打的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是皇太子,所以就成为一个案子wwくw.81くzwく.com
这个皇太子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叫朱常洛万历帝皇后无子,妃嫔共生八个儿子,其中早死三人,实际竞争太子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宫人王氏所生皇长子常洛,另一位是郑贵妃所生皇三子常洵
万历帝长时间在立常洛与立常洵之间犹豫不决,形成朝廷大臣所谓的"国本之争"这个梃击案,其实就是储位之争的极端表现
为更清楚地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有必要先把朱常洛其人简单介绍一下皇长子朱常洛命运多舛,充满悲剧色彩,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生母宫人朱常洛生母王氏,于万历六年(1578年)被选入慈宁宫,在万历母亲李太后身边做宫女一天,被万历私幸,而怀下身孕太后现宫女王氏怀孕,问万历帝,万历帝不承认太后命太监取出文书房内侍记录的《内起居注》,对万历帝语重心长地说:"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就是说我已经老了,现在还没有孙子呢如果这个宫女将来生个男孩的话,那是宗庙和社稷的福啊话说得语重心长,万历帝就承认了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王氏生下一个男孩,就是朱常洛(泰昌帝)朱常洛出生前5o天,大学士张居正逝世,万历帝独揽大权王氏被打入冷宫,连儿子也不能相见,抑郁成疾,双目失明王氏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病重时,子常洛请旨获允前往看望母亲,但"宫门犹闭,抉钥而入妃目眚,手拉光宗衣泣曰:'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遂薨万历帝既不喜欢王氏,由母及子,也不喜欢王氏所生的长子常洛万历帝宠爱郑贵妃,子因母贵,也喜爱郑贵妃所生的儿子常洵,一直想立常洵为太子后来这位皇子被封为福王,明末被李自成军杀死,此是后话万历帝想立宠爱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皇太子,既怕违反祖制,又受到朝臣的反对所以,迟迟19年不立皇太子
第二,不让入学皇子不同于百姓之子之处,至少有三条:一是正名位,二是延帝祚,三是受教育后者就是到外廷读书,在讲官辅导下学习,掌握治国的本领万历帝5岁开始读书,但他一直不允许儿子朱常洛读书谁建议让皇长子出阁读书,谁就被贬遭罚朱常洛直到13岁时,才第一次出阁读书,然后就长期辍读19岁时又奉旨出阁读书,以后读书断断续续,长期被禁闭在宫中所以,他没有受到良好的系统的文化教育
第三,太子难熬明朝皇位继承,一般遵照以下原则:皇位继承,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帝无子嗣,兄终弟及我解释一下,第一句话好懂,皇位继承,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第二句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什么叫立嫡呢就是皇帝的正妻皇后生的儿子,算嫡子,有嫡子的情况下,要立嫡子,没有嫡子,才可以立其他妃子生的儿子,原则是选择其中最年长的第三句话,就是帝无子嗣,兄终弟及皇帝要没有儿子怎么办只好由他弟弟来继承后来崇祯皇帝就是这样万历帝皇后没有生子,宫人王氏生皇长子常洛,按理应当成为皇太子但是万历帝一直想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所以朱常洛的太子之路艰难而漫长(19年)万历自己是6岁被立为太子的,但是朱常洛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o1年)19岁才被立为太子,住迎禧(xi)宫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还是长期笼罩在"更立"的阴影里,随时忧虑皇父会以三弟常洵取代他从立皇太子到继位又是19年在这19年里,朱常洛终日战战兢兢,胆小怯懦,唯恐被废
有人著《续忧危竑议》一书,署名"郑(隐喻郑贵妃)福(隐喻福王)成(隐喻更立太子成事)",其书大意说:"帝于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赓内阁者,实寓更易之义"直到朱常洛32岁时,他的弟弟福王朱常洵离开北京到洛阳封地,他才稍稍松口气,觉得太子的位子应该是稳坐了特殊的身世,坎坷的经历,使朱常洛形成胆小怯懦的性格他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太监居然不给他生火取暖他冻得浑身抖,也不敢吭气,气得讲官郭正域训斥太监,太监们才给他生火
再举一个例子在万历帝病重时,朱常洛带着儿子朱由校(后来的天启帝)等去探望,守门太监拦着不让进去,朱常洛不敢抗争,从早到晚一直等在门外,后来是兵科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和东宫太监王安等周旋,他才见到父亲万历帝最后一面
太子朱常洛既没有统兵征战沙场的考炼,也没有协助皇父治理朝政的阅历,更没有苦读经书的学养,甚至几乎未出过皇城,又长期受到皇父的冷落,心情压抑,寂寞寡欢,无所事事于是借酒色填补精神空虚,长期"惑于女宠"朱常洛的妃子很多,太子妃郭氏,才人王氏(天启帝朱由校的母亲)、贤妃刘氏(崇祯帝朱由检的母亲)等还有两位姓李的选侍,一称东李选侍(简称东李),另一称西李选侍(简称西李)选侍就是侍候皇帝起居而未有封号的宫女他最宠爱的西李后来还引了一起"移宫案"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说"梃击案"
梃击事件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日,生了梃击东宫太子朱常洛事件,这就是"梃击案"
这一年太子朱常洛33岁这天傍晚,蓟州男子张差,手持枣木棍,从东华门直奔内廷,打伤守门太监,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直到前殿屋檐下才被捉拿当时,慈庆宫第一道门只有两名太监守门,第二道门无人看守事后朱常洛惊恐万状,而且"举朝惊骇"万历帝下令审讯负责审问的为"浙党"官吏,说张差是个疯癫病人,企图糊涂结案而巴结郑贵妃的内阁辅、"浙党"领方从哲也不愿深究东林党人、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宷,通过单独提审和与刑部官员共审,使张差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令我打上宫门,打得小爷(指太子),有吃有穿"
朝中东林党人怀疑是郑贵妃欲谋害太子,坚决要求彻底追究事情牵连郑贵妃,朝议汹汹《明史郑贵妃传》记载:郑贵妃闻知后,对万历帝哭泣万历帝说:"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于是,郑贵妃就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史书记载,郑贵妃向太子号诉,就是郑贵妃找到了皇太子朱常洛,嚎啕大哭,诉说事情的原委,请求太子宽恕二人对话的过程是:贵妃拜,太子也拜,贵妃和太子是且泣且拜,一面哭一面拜
万历皇帝一看这事情闹大了,牵连到郑贵妃不好,又牵扯到太子--两头为难,怎么办呢他决定亲自来处理这个事万历帝在慈宁宫皇太后灵位几案前召见太子和百官,令太子降谕处理此案,禁止株连,就是不要牵扯太多人皇太子朱常洛既不愿意得罪他父皇,也不愿意得罪郑贵妃,不敢深究此事,也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万历帝因为都是他们家里头的事情,而且牵扯到郑贵妃,也不想深究此事最后决定把张差处死,两个太监庞保和刘成在内廷秘密打死,草草了结这桩大案
负责此案审理的王之宷遭到反东林党一派官吏的攻击,万历帝将他削职为民这就是"梃击案"
大家注意,梃击案斗争的焦点,从表面上看是郑贵妃意欲谋害太子朱常洛而未得逞,好像是皇帝的家事,但实质上是国事,反映出朝廷中东林党与其他派系的政治斗争尽管万历帝亲自处理结案,但这件事情始终疑云重重此后大臣们常以此为题目,"奏章累数千百,由是门户之祸大起"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wap.qiuxiaosh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