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明末财政为什么那么紧张?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其实不仅仅是明末穷,整个明代都在为财政收入抓破头,因为明代建立时确立的税收制度就存在问题,后来的一系列财政改革也不过是在原有的制度上修修补补wくwくwく.81zw.com

  朱元璋的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划地为牢”每一户都有固定的不可轻易改变的户籍,主要是民户,要缴田税,要服差役其次是军户,要服军役,当兵是为国家服特殊的差役,还有负责屯田三为灶户,负责煮盐缴盐税其它的还有医户、匠户、渔户等等朱元璋设计的理想社会,是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职业,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世世代代一直维持下去民户之上有里甲制度,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军户之上有卫所灶户有盐场官府收税,以民户为例,只要在每个县按照户口数、田地等则(田地质量、收成)确定每年应上缴的夏秋粮食,记到黄册里每隔十年再清查一次,重新造册只要地方官员用心,百姓听话,财政收入就不会有问题

  但社会不可能不展,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而时间一久,贫富差距就会出现所以就会出现田地的买卖本来田地的买卖要到官府登记,明确纳税人但这项制度得不到保障,也有人钻空子,慢慢的也就不知道这块田到底要由谁负责上税了一个县面积大人口多,官员却只有十几个人,不可能彻底的控制,想收税也收不起来有些聪明人还买通里胥,说堤坝垮啦,自己的田被水冲啦,于是这块田就再也不用收税了官府的人也常常不过问,就把原有应该交的税摊派到别的田里去举一例子某县有田一百亩,要收一百石粮食,也就是一亩收一石的粮食某次有人说自己家十亩地被冲走了,所以能上税的田就只剩下九十亩但官府还是要求这个县每年缴纳一百石的粮食,所以每亩地就要缴纳一石多的粮食很多人受不了这么重的田税,或者跑掉,或者把田隐占起来到后来就越来越收不上田税

  卫所屯田也是类似的情况屯田本应该是国家的财产,到英宗的时候基本上就变成个人私产了种多少地交多少税谁也不知道,很多田还被军官侵夺这就是土地兼并军官还扣押军饷,很多军户受不也跑掉了军官呢,不单单收了土地,还把剩余的钱拿出来做生意,开妓院,海上跑走私

  盐税也是一样的盐户的课税太重,很多人就跑掉了,也有直接就下海当海盗的当了海盗又反过来四处上岸打劫其实整个明代江浙闽粤沿海一带都不太平,只是嘉靖时候打倭寇,造成一种嘉靖时期沿海突然动乱的历史叙述所以沿海的灶户也缴不起税

  慢慢的政府能够控制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且不说广东、贵州这些皇帝鞭长莫及的地方,南北直隶也是类似的状况,于是整个明帝国的财政越来越窘迫

  于是为了增加收入,就不断地添加各种名目,一个县的税收项目有上百种,时不时的就到民间搜刮一下很多本来不是规定的项目,胥吏为了贪污也频频编制各项名目,百姓的负担更重

  有很多官员试图进行过改革,这个过程从宣德年间就开始了一直是地方官员小修小补,到最后由张居正行一条鞭法,使改革合法化一条鞭法并非减轻农民负担,也没有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成果,一是把现有的各项名目统统归为一项,按照每个县田地的多少进行摊派二是把差役折算成银两,也摊派到田地里去如此一来,百姓也不用为国家服差役了,只要交税就可以这个转变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三则明确了以白银作为结算的手段,这一以来财政就能够进行预算了以往是量出为入,国家要什么百姓就得给什么现在是量入为出,人民交的钱是固定的,国家只能按照所收的钱进行投入对明史和一条鞭法有兴趣的请看梁方仲的《一条鞭法》

  张居正的改革,并不是使明代的财政制度有了彻底的好转,只是让这项制度不再坏下去可惜到万历末年就出现三大征,接下来又是三饷加派,不得不在原有的税收基础上继续加派本来只是临时税目,没想到最后缴不了李自成,守不住山海关,明朝也就灭亡了

  所以说明末为什么那么穷都是因为一开始朱元璋太想当然了,他以为自己能够建立起一个均贫富的理想社会,但没过几十年这个制度就彻底坏掉了回想起来,本朝的历史过程,到目前为止是何其相似小提示:电脑访问进qiuxiaoshuo.com手机登陆wap.qiuxiaoshuo.com

乱明风云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50692/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