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谈故解疑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这一天的天气特别好。

  虽然是冬季,可天空晴朗可喜。

  众人来的又是时候,正是十点来钟,霜气散尽,日光很暖。

  小西北风还那么的爽利,使人觉得既暖和又舒服。

  所以允泰一家是一一逛过宅院,又看过了花园子,就像逛公园似的过足了眼瘾。

  一个多小时之后,才在王蕴琳母子的陪伴下,顺溪而上穿过果林来到四进院正房,来与单先生相会。

  这里是住宅院落后半部位置,单先生父女暂时充作工作室。

  屋里既有工具,也有大量的图纸书籍。

  最显眼的是屋子居中摆的“烫样”,面积足有两平米。

  通过这东西,足不出户,大家便可将微缩版的完颜旧宅尽览无疑。

  而允泰因洪衍文婚宴与单先生邻桌,主动敬过酒也攀谈过,还能认得。

  此时这一相见,他都未容洪衍武给引荐。

  就带着无限的欣喜和感激,自己主动领着妻小上前致谢。

  并让兆庆呈上专门准备的礼物——两方民间收来的古章。

  由此可知,他是多么的满意了。

  而作为从事技术工种的匠师而言,最得意的,当然就是获得旁人的肯定。

  单先生情知自己的小爱好必然是洪衍武透露无疑,由此也可感知允泰的重视与诚意。

  同样是颇感欣慰,很有一种货遇识家的快乐。

  于是推辞不过,便收了礼物。

  跟着几句话下来,屋内的气氛变得相当热闹和融洽。

  而就在众人落作之时,洪衍武帮着单香筠已经给几位长者呈上茶来。

  这时也就到了该谈正事的时候了。

  或许是所有行业的通病,真精技艺者都不耐烦客套。

  单先生直接开门见山的说了想询问之事。

  他声称自己早已久慕李笠翁叠石建造的半亩园的大名。

  很想亲眼看一看园中亭台楼榭、溪桥曲径的清幽景色,和完颜家闻名于后世的“嫏嬛妙境书屋”,可惜一直没有这个机会。

  没想到盼了半辈子,竟然有一天能亲手来复原这座园林,这也是一件人生快事。

  但难点就在于,这座园林经由完颜家历代扩建与丰富,已经越发复杂和奢华了。

  偏偏后来还遭到了破坏性的改建。

  在他接手时,花园部分很大面积已被填平盖了厂房,还原难度极高。

  虽然“半亩园”的一代主人完颜麟庆,留下的半亩园记》和鸿雪因缘图记》中,尚有“半亩园”的全景图和局部图。

  但凭借于此,也只能知道布局和比例。

  而许多关键的细处,就需要允泰和王蕴琳指点明示了。

  说到这里,单先生就让单香筠取来一些图本,那都是他已经整理和罗列好的资料。

  然后他对着烫样一一展开,同时提出了问题。

  首先就是二进院里的戏楼。

  单先生说,这座戏楼虽然规模比宫里的漱芳斋要小得多,更比不上宁寿宫的畅音阁。

  但前台后台、上下场门,一切均按比例搭盖。

  飞檐立柱、彩画合玺,无一不极尽讲究。

  特别是头顶那个木雕的藻井,由一块块梨花木雕成,层层向里收缩,应该为的是拢音。

  同时又有五只飞翔的蝙蝠环绕着中心位置飞舞。

  这样的新奇精致,在京城绝无仅有。

  可偏偏中心顶珠的位置却是空的。

  看遗留痕迹,原物又不似是顶珠,他搞不清到底是什么。

  另外,根据清朝典制,九间堂殿为天子所有,七间而为王爷,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

  那么如按正理来讲,完颜家是不能有这样的藻井戏楼的。

  对此,他一样感到迷惑。

  允泰很快做了回答。

  他说家中戏楼那个藻井实为大内戴顶子的走工所凿,原是为宫里所备。

  后来宫里没钱修,这个藻井就一直仍在了营造厂作坊里。

  是他一眼看重买了来,想的是母亲爱戏,专为其母修一个为玩乐而建的戏台。

  由于当时已经是“袁大头”当政了。

  戏楼既不是什么正经建筑,逊帝也不会再追究,所以盖也就盖了。

  而藻井之下的五蝠环绕的中心,确实原非顶珠。

  那是他从逃亡到京的白俄贵族手里买下的一盏鎏金琉璃灯。

  花了五百大洋,据说是从冬宫带来的东西

  如今既以无踪,便用顶珠代替也可。

  听了这番解释,单先生豁然开朗,不过也因此又追问了一事。

  他说看那半亩园的最后面的“嫏嬛妙境书屋”。

  三间轩式建筑,包括一带围墙,用的皆是绿色琉璃瓦。

  这同样存在僭越礼制的问题。

  而据他所知,完颜家可算是八旗贵族里的藏书大家。

  这“嫏嬛妙境书屋”完颜麟庆,希望子孙世守藏书,依晋朝人张华梦游嫏嬛仙境的典故而建。

  至嘉庆、道光年,轩内便有藏书八万五千卷,且有书目传世。

  却不知是从何时用得绿琉璃瓦,这又为何故?

  没想到这个问题倒把允泰问住了,他细思良久也没个着落。

  倒是王蕴琳想了一阵说,自己曾听闻母亲谈及清朝历代皇帝对金朝皇族后裔的优容与厚待。

  特别是嘉庆年间,由于阿哥皇子经常来完颜家“嫏嬛妙境”观书。

  因此出于对完颜氏的笼络和对于文化的崇敬,嘉庆帝下旨特许完颜家书屋铺设绿色琉璃瓦。

  绿色的琉璃瓦象征春和日丽,万物昭苏。

  装上以后格外素雅大方,也更富文化气息。

  正因为与书屋景色相融甚佳,完颜家便一直留用至今。

  这话说完,单先生不由再次点头。

  “这就对上了,绿色琉璃瓦应用的最典型的古建群就是阿哥所,那是供皇子皇孙居住的地方。您这么一说,我也就明白了。”

  再往下,所谈论的话题更让人大开眼界,也更让人觉得有趣。

  因为无论单先生问起花园里“玲珑池馆”里已经被拆除的庭阁样式。

  还是跟据允泰和王蕴琳共同回忆,通过“烫样”指正两个小院的旧景格局有误。

  竟然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近似之景,和曹雪芹搭上关系。

  敢情像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写到一座滴翠亭。

  书中云,“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栏,盖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

  便是仿借完颜家的“玲珑池馆”的样式。

  此亭原是由其远祖完颜崇实所造,亭子就是位于水池中央,四面设游廊。

  而另外两处,一是花园里作为休憩小所的一各偏院。

  那里原本是存有大片品质尚佳的绿竹,而且还竖立了一座石牌坊。

  上面刻着成亲王永瑆所书“潇湘小影”四字。

  现在那里被盖了房子,一半的竹子和石牌坊都被移走了。

  而在红楼梦》中,黛玉所居庭院名为潇湘馆,也以竹子著称。

  而且黛玉别号为“潇湘妃子”。

  这也应是曹雪芹以此处为鉴,描绘在了书中。

  还有一处是“海棠吟社”,那又是麟庆新造,位于前院西部。

  面东而立,与曝画廊共同组成了一个小三合院。

  院子中央种了两株海棠,院北的墙上,开了一个月牙形的偃月门。

  红楼梦》中宝玉所住的怡红院的“怡红”二字就源自院中的一株海棠。

  后来贾芸又送了两盆白海棠,探春发起诗社,定名为“海棠社”。

  这与“海棠吟社”只有一字之差,同样是借鉴了完颜家的景象院貌。

  这番讨论结束,单先生不由因历史的真相而发出感慨。

  说现如今红学界和园林界一直热衷于讨论大观园的原型。

  却没人会想到,真正的原型,有很多已经被不知不觉中糟蹋掉了。

  幸好“半亩园”,还算是大致无恙的保存下来。

  否则这样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园林,如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化为残垣。

  那将是极为让人心痛,难以弥补的遗憾。

  为此,他必将全力以赴,加倍精心把这所园林修葺如初。

  而允泰听闻此言,也格外激动起来。

  竟让兆庆代其施以大礼,以感谢单先生的恩德。

  却没想到单先生赶紧搀扶,连说不敢当。

  随后又笑谈一句。

  “其实真正的功劳还得归属小武。要没有这位大财东的鼎力支持,咱们无论谁也没辙,只能看着干着急……”

  这下好,几乎全屋的人一起称是,大家都笑了起来。

重返1977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73106/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