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想必,见过这首诗的人都知道这是女皇帝武则天,写给她丈夫唐高宗李治的一首表达小女儿相思之情的情诗。
那么,注意了,这首诗,到底是武则天在何种情况下写的呢?很多人都认为,当然这很多人里包括所谓的历史专家,博士教授级的同志,都一致认为这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当尼姑的时候,因为不甘心一辈子青灯古佛了此残生,辜负自己的青春美貌,写一首缠绵婉约的情诗感动曾经与自己山盟海誓的情郎,也就是已经登基称帝的唐高宗李治,希望能勾住他的魂魄,拯救自己脱离苦海重新回到皇宫。
我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武则天大概就属于《长恨歌》中所说的那样‘天生丽质难自弃’,想要‘一朝选在君王侧’的女子吧!似乎,老天也被这个倾国倾城,雪肤花貌的绝代佳人给迷住了,竟给她套上了“女主”的光环,下降了报双城的小玉,将她的这份儿情书,送到了汉家天子唐高宗李治派来的人手里。从此以后,为她开启了“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运模式。在一些阴谋论的人眼中,武则天就是个颇有心机手段的高智商美女!
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一则,在唐代,做尼姑和尚并非苦差事,甚至还享受国家政府的特殊待遇。比如,不用交税,修行到一定程度可以去云游四海,不必像普通官员,百姓那样出个门还要政府开介绍信,否则就把你按照偷渡罪捉拿归案,挨打受罚。尼姑庵里的主持不可能像宫里杂役坊的姑姑们那样,对奴婢随意大骂,变态虐待。她们大多菩萨心肠。是以,即使武则天真的做过尼姑,而且又是先帝妃嫔的身份出家的话,除了不能找男人外,不会在寺庙里吃亏受虐的。
再则,其实在整个唐朝,根本没有让先帝无子女的遗孀去尼姑庵当尼姑的制度。做道姑倒是极为有可能!因为,李唐皇族自称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裔,李耳就是老子,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身为老子的后裔,李唐皇帝怎么可能不信道教,信佛教?
除此之外,就是人们对武则天的误解。有些看似合理的逻辑推理,其实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自己曾坚信不疑的逻辑不过是个陷阱。因为武则天日后当了女皇帝,大家就推理出她是个很强悍甚至无情的女人,为了实现野心不择手段,阴险狠毒,就像《甄嬛传》里的曹贵人。
但是,曹贵人是个什么下场?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想必都知道。武则天聪明,有手段,以为别人都是傻子,对你的手段没有一个人看得出?这是极为幼稚,傻缺的人才会有如此想法,而不是武则天!
雍正,皇后,太后还有甄嬛,都知道曹贵人的所作所为,知道她心狠手辣,为了扳倒别人,连自己的孩子都利用,最终一口毒药送她上西天。你没有足够的地位和权力,就想机关算尽坏事做绝,即使贵为皇后,到最后也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尤其还在唐高宗这种精明剔透,多疑多谋的皇帝眼皮子低下,耍心机玩手段戕害别人就是在找死。
是以,历史上的武则天绝不是这种人。至于真情假意,聪明些的帝王是看得出来的。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是无法打动别人的,虚情假意更是让人一眼看穿,心里鄙夷。唐高宗李治是个极为睿智聪慧的人。《旧唐书高宗本纪》中给他的评价是“幼而歧薿”,意思是从小就聪慧异常。《资治通鉴》中记载,一次李治退朝,在宫中发现很多胡人当着他的面玩马球。他就借此敲打那些想要奉承讨好,谋求利益的大臣说:“天子的喜好,岂能是人人都能窥探的?”
如此精明老道的皇帝,岂能看不出武媚诗中的真情假意?若是看出她是为了走出尼姑庵,重返皇宫利用自己的感情的话,李治只会置之不理,让她在佛前老死作为惩罚。如何也不会上她的当的!
从武媚,也就是武则天的角度上分析,她如果不爱李治,只是像杨贵妃那样利用美貌追求富贵,那么她写不出让李白都为之称赞感动的诗歌。试想让一个女人去为不爱的男人写情诗,写的出来吗?武则天的诗,唯有这首《如意娘》最为脍炙人口,原因就在于真情实感!
那么,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真正的武则天,铁血女皇的过去,也是一个追求真爱,渴望爱情的小女人,有着所有女儿家思春的情怀。
除此之外便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问题。大师专家们都说,这是武则天在感业寺当尼姑的时候,给唐高宗李治写的情诗。那么,我们不妨先用排除法推理一下这个结论是否可信。
唐高宗李治龙御归天后,武则天彻底成了寡妇,先帝遗孀。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她还写这首诗干嘛?给谁看?
再排除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更不可能!这两口子,据史书记载,除了唐高宗李治处理朝政,指挥督战外,简直就是形影不离。即使是在唐高宗李治晚年的时候养病,巡游都带着心爱的皇后,宠爱至极。这个时候的武则天,就是个泡在蜜罐子里,享受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幸福女人,根本没有犯相思病的机会。
那么,在武则天的七十多年生命中,除了二十年的寡居生活外,她与唐高宗李治,唯有在太宗皇帝驾崩之后,两年半的时间内属于牛郎织女的状态。由此我想,大师们说的对,这首诗只可能在唐太宗去世后,到第二次武则天入宫之前写的诗。
然而,可疑的是,武则天一个出家的尼姑,怎么会穿石榴裙?诗中写着很清楚,‘开箱验取石榴裙。’而不是:“开箱验取缁布衣”
古代没有现代的衣服架子,不可能打开柜子,里面用塑料衣架子挂满了衣服。古代衣柜里的衣服,是叠的很整齐地摞在一起的。有的也用木箱子,尤其对于在某地暂时居住的时候,更不需要柜子了。是以,武则天的衣服都装在箱子里。箱子里都是些什么衣服?——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半臂襦裙,还有鲜艳的石榴裙,为什么都是俗家的衣服,没有缁衣顿改昔年装呢?大家不觉得奇怪吗?
只有经常穿石榴裙,才会将眼泪摸到石榴裙上。
还有一个更有利的佐证,就是感业寺存在与否!女皇帝武则天出过家的地方,那是一般的寺庙吗?千年古刹,长安一座不少,偏偏没有这么个寺庙。有人说,长安有感业寺小学。我当时听得不禁蒙了一下,好一阵才笑出声来,笑得我肠子都转筋了。感业寺小学,八成是现代人根据所谓“正史”记载,借着武则天的名声编造的学校名字,根本和真正的皇家寺庙没有一毛钱关系。
记得十年前,我曾随父母去乾陵旅游的时候,看到乾县郊外有一座所谓的“感业寺”里面破旧不堪,公然地把则天皇后的“伟大”事迹煞有介事的拿泥塑表达了出来。我当时也挺傻的,居然相信了。后来才感觉到不对劲,真是后知后觉,有些迟钝了。
用孙悟空判定妖怪的逻辑说,便是,“荒山野里,百里之外都看不到一户人家,农田,哪里来的送饭村姑?明明就是妖怪!”想一想那所谓的“则天皇帝故居感业寺”也是这么个情况。何以偏偏建筑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不远处?巧合吗?不可能!武则天干嘛要把自己夫君埋在和自己出家的地方挨在一起?既然自己那么想离开感业寺,以后自己埋进去,不觉得膈应?两口子逃不出感业寺的魔掌。说白了就是骗人去耍,自己借着祖宗阴德挣钱的商业旅游地罢了。
武则天在唐太宗死后,与唐高宗分离过一段时间,但,她没有出家,更没有去感业寺。她依然是一副俗家姑娘的打扮。
更重要的一点是,武则天剃头与否的问题。有谁见过剃过头的尼姑,能在一年两年内头发恢复到,可以还俗梳发髻的地步?《资治通鉴》,与其说是一部史书,我看更像一部有研究价值的历史小说。其中写着王皇后为了讨好唐高宗李治,私下让武则天蓄发。这个头发长到何时武则天进宫的?李宏生于永徽三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再次相聚是在永徽二年的夏天,唐太宗忌日以后。这么短的时间内,王皇后接她入宫对付萧淑妃,像她这样善妒的女人,主动为丈夫找女人,恐怕还有一番心里斗争吧。什么时候想通了都不知道,又是何时让她蓄发的?全都是空白,不知道!还有,唐高宗去祭祀先帝,去往感业寺,路途多远,史书没有记载,《资治通鉴》和别的史书也没有,甚至在别的史书中,没有见到过“感业寺”三个字,这更确定了感业寺其实是司马砸缸先生编造出来的,并不存在于历史!
有了这些强有力的证据,我更坚定了武则天其实没有出过家!
是以,在自己的原创历史小说《李治大帝》中,设计了武则天跟随薛婕妤,也就是唐高祖的妃嫔在宫里代发修行的情节。后来,唐高宗李治的帝位稳固了,就将武则天接回到了自己的后宫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