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门之变(上)——起因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禁门之变又被称为蛤御门之变、元治之变、元治甲子之变。

  真实的禁门之变,在1864年8月20日(元治元年7月19日)发生,是长州与一桥庆喜率领的诸侯在京都发生的激战,最终的结果是长州战败。

  至于“禁门”之称的来历,则是因为长州兵马攻入了蛤御门。

  起因呢,大方向是扶桑的攘夷策略之争,小方向嘛,则是长州的垂死挣扎:

  前一年1863年,幕府及诸侯上洛后,第一次公武合体后幕府发布的攘夷令。

  当时确定和历五月十日全扶桑开始攘夷,但幕府坚持渐进攘夷、从横滨锁港一步步开始,而长州悍然在五月十日炮击洋船,开启了武力攘夷的序幕。

  和本书镜梦中不同,当时萨摩岛津家也被卷了进来——因1863年的生麦事件迟迟得不到解决,英船于和历六月下旬(1863年)到鹿儿岛海域谈判,因交涉破裂七月二日至四日爆发了萨英之战。

  而战果呢:

  英人方面,俘虏了萨摩藩的三艘蒸汽船(白凤丸、天佑丸、青鹰丸),严重破坏了萨摩藩苦心经营多年的集成馆(近代工厂区)、城门、箭楼等,房屋被毁者达500多间。

  而萨摩则是击毙了英人旗舰船长,打死打伤英人数十人,击伤了来寇七艘英船的大部分。

  插一句,此战保留了英人后膛阿姆斯特朗炮的缺陷,导致英人水军暂停了此炮的装备——当时,阿姆斯特朗炮卡壳,迟发等问题很多。尤其糟糕的是旗舰欧亚卢斯号上的一门阿姆斯特朗炮发生炸膛,迸飞的后膛螺栓导致炮组死伤惨重。造成了此战中英军的最大伤亡。战后调查显示,阿姆斯特朗炮的制造工艺有相当的问题,特别是尾栓和锁栓问题最严重,几乎全部的火炮上的锁栓均出现裂缝,个别炮的锁栓破裂。

  三个月后,萨摩和英人在江户谋和,此时以萨摩藩赔偿25,000英镑结束——这笔钱是幕府垫付的,萨摩一直没有归还。

  此战之后,萨摩在岛津久光、大久保等人的主持下,由武力攘夷变成了开国攘夷——久光本身就不支持武力攘夷,但1862年9月的“生麦事件”后,其被视为武力攘夷的先锋。在名望大涨后,久光的立场有所动摇。

  而长州方面,(1863年)和历五月十日炮击洋船后,虽然吃了点亏,但依然没有死心,依然是坚持武力攘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四国炮击下关是元治元年(1864年)8月的事,比镜梦书中三国炮击下关的时间整整晚了一年多。)

  但长州攘夷的失利(当时佛、米两军攻破了下关町),加上萨英之战后萨摩的转变,以及幕府内部多数人对温和攘夷的坚持,导致朝廷及各方开始放弃武力攘夷的想法。

  当年和历的八月十八日,幕府的京都守护松平容保,在小朝廷的支持下,联合八十余家诸侯,将坚持武力攘夷的七公卿及长州藩兵赶出了京都和近畿。

  但是呢,整个扶桑的攘夷氛围没有变化,只不过,是从是否武力攘夷,变成了稳妥攘夷。

  可是,根据幕府设计的攘夷路线,温和攘夷的第一步是横滨锁港和推迟后面的两港两都开埠(兵库、新泻、江户、大坂)。

  这个嘛,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被西洋诸国公使接受——文久2年(1861年)竹内保德使团出访欧罗巴,以英吉利为首的各国已经同意了两港两都延迟开埠,这变本加厉的继续延迟,如何能获得洋大人的同意。

  从文久三年(1863年)五月开始,幕府与各国公使进行了多次横滨锁港的交涉,可没有任何一次得到正面回应。

  相反的是,各国就扶桑攘夷造成的横滨商品短缺,不断对幕府提出抗议。

  十二月二十九日,幕府派遣外国奉行池田长发等人出使欧罗巴,但谁都知道,这次的希望很是渺茫——实际上,1864年池田一回扶桑就被撤职、隐居,他支持签署的与佛国的协议也被佛人废止。如果说成果嘛,倒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幕府从此打通了与佛兰西的军势援助。

  因此呢,实际上温和攘夷的幻想也破灭了。

  至此,扶桑自己想的攘夷各条路基本都被堵死了——实际上,1878年(明治十一)七月二十五日,扶桑才与米人开始就关税问题达成初步协议,第二年才开始与各国就关税开始谈判。而税权的完全恢复,直到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才得以实现。

  而就在1863年攘夷开始破灭之后,1864年扶桑的情况开始更加恶劣:

  虽然因为米人的南北之战,棉花的供应不足影响了欧罗巴诸国对扶桑的贸易额,可西洋对扶桑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过。

  文久三年,因攘夷风潮,五月十八日(1863.7.3)酒井忠毗(若年寄)在英佛压迫下,被迫承认当时情况两国守备兵可驻屯横滨。在元治元年(1864年)四月,英人公使阿礼国正式向幕府提出,在横滨借用建筑用地,为驻屯的英人修建兵舍——未来的元治元年(1864年)末,横滨居留的外国人约300人,而英佛两国的兵力各为1300人。驻屯从186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875年3月撤退为止。

  当时为了八月四国联合攻击下关,英佛米战舰已经开始集结,在江户湾的战船日渐增多,幕府迫于压力,只好同意。

  而更早的文久三年十二月,幕府已向各国通报了实施输入品减税的决定(神奈川从第二年的一月开始,长崎、箱馆从二月开始)。这个决定呢,是根据文久二年幕府使团与英人的伦敦协定而来,当时是以减税换取两港两都的延期开埠。

  到了此时,谁都知道,横滨锁港(控制对外贸易)已经基本没戏了。

  于是呢,关于如何攘夷,扶桑各方就又开始了动摇——温和攘夷走不通的话,那武力攘夷,虽然看起来前景不妙,但拼死一搏,是否能死中求活呢?

  当时萨摩早就已经低头,文久三年(1863年)九~十月,在横滨与英人交涉,同意赔偿损失并处罚生麦事件中的凶手。

  可一直被幕府追索责任的长州,却不肯低头。

  这里面的原因,一个是当时的治政环境:

  元治元年(1864年)春季在京都,六位国是参与就攘夷方针和如何处理长州发生了剧烈争执。

  一桥庆喜、松平容保坚持横滨锁港,但松平庆永、岛津久光表示反对——剩下的两位,伊达宗城、山内丰信态度暧昧;

  松平容保、一桥庆喜两人坚持严厉处罚惹事的长州,可岛津久光依然反对,而松平庆永、伊达宗城、山内丰信则倾向毛利父子上洛自辩后再说。

  从这个争执看,长州远没到山穷水尽的时候。

  而且长州不肯低头的第二个原因,则是攘夷风潮再起:

  之前在文久三年六月,横滨居留地的英人枪击伤扶桑人,之后居然被英人驻横滨知事宣布无罪释放,此事引发了扶桑民众的不平。

  文久三年九月二日,井土谷(横滨)事件发生,佛兰西一名军尉被杀,二人负伤。

  加上横滨锁港不成、幕府又发布了减税决定,当时扶桑很多人对此严重不满。

  就在元治元年三月二十七日,水户天狗党的藤田小四郎(藤田东湖的四男)在筑波山举兵,要求幕府立刻宣布横滨锁港。

  而由于庆喜在江户的盟友政事总裁松平直克的帮助,直到当年六月幕府才发出筑波军追击令,到七月七日,各藩联军才和筑波军之间开始了战斗-结果天狗党夜袭成功,大败了各方联军。

  搞笑的是,庆喜以为水户天狗党起事是支持自己横滨锁港的,可实际上,背地里天狗党还和长州攘夷派深有交接——当然,庆喜后来才察觉此事。

  长州正是因为天狗党举兵,看到了武力攘夷再兴的希望。

  而且呢,文久二年(1862年)七月开始的天诛,本来已经在京都守护松平容保等人的努力下逐渐减少。但文久三年八月一十八日之变后,因武力攘夷公卿和长州势力被赶出京都,浪士天诛开始复兴。

  受天狗党举兵的鼓舞,以长州武士为首,攘夷浪士开始策划一个大行动,那就是打算趁和历六月七日-十四日的祇园御灵会(当时京都最大的民间祭祀节日),借強风及烈日在京都放火,于混乱中刺杀公武合体派的公卿首领朝彥亲王等人,同时暗~杀一桥庆喜、松平容保等,并将扶桑皇帝带到长州——是否挟持扶桑皇帝,这个有争论,但刺杀计划是确凿无疑的。

  可是让攘夷浪士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六月七日祇园御灵会举行前,六月五日事情就泄露了,新撰组突袭了池田屋,几乎将各方浪士首脑一网打尽。

  受此影响,各方对长州的影响大坏——要知道,扶桑当时都是木屋、草屋,火灾一起,伤亡损失极其惨重,几乎可以说,如果浪士大规模纵火,那所有在京都的人,都可能被烧死。就算往轻了说,那十之一二是跑不了的。

  因此呢,池田屋事件之后,几乎就没人敢公开支持长州了。

  至于后世说,因为池田屋事件中多人被杀,长州为报仇才举兵进行禁门之变,这个就是扯淡——如果祇园祭放火的计划得以实施,那京都就会死伤无数,从这点来说,报仇的说法从何而来?难道只许你长州杀人放火,而不许别人制止不成!

  因此呢,禁门之变的发生,从大方面来说,是因为横滨锁港不成导致温和攘夷无法实现,进而造成武力攘夷的复兴;而从小方面讲,则是长州穷途末路下的垂死挣扎。

  不过呢,禁门之变中的疑点很多,这些请看下篇,“禁门之变(下)——疑点”。

扶桑镜梦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179626/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