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曹刿
本站域名 【m.qiuxiaoshuo.org
如果遇到没有章节内容的情况,请尝试换个浏览器阅读

  曹刿,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菏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之后,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

  曹刿,鲁国人,春秋政治家、军事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派高傒、鲍叔牙、公子雍率大军伐鲁。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庄公问曹刿:“齐强鲁弱,我们能打胜吗?”

  曹刿反问:“国君感到自己为百姓办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战胜敌人吗?”

  庄公说:“寡人虽尽责不够,不过还是时时想到百姓。吃穿不敢独享,常常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说:“这很好,但只靠施这些小恩小惠,百姓还不会真心实意跟国君去作战的。”

  庄公说:“祭神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神说实话。”

  曹刿说:“但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庄公又说:“寡人还能时刻想到百姓疾苦,凡重要诉讼案件(即为小大之狱,不论是多大的事都亲自考察),都亲自考察,不因自己所爱而滥赏,不因自己所恶而加刑,一定按实情作出处理。”

  曹刿高兴地说:“好!真能做到这样,我们就可以和齐国一决雌雄了。”

  庄公进一步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战胜齐国呢?”

  曹刿说:“打仗要根据战场的千变万化随机处置,决不能事先凭空决定采用什么固定的战法。我愿和陛下一同率军前去作战,根据实际情况谋划。”

  庄公认为曹刿讲得有理,遂同曹刿一起带领大军迎敌。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了阵势(参见长勺之战)。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有轻敌之心,首先下令击鼓进军。齐军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庄公见状,也欲击鼓迎战。曹刿连忙制止,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不得乱动和喧哗,擅自出战者斩。鲁军纹丝不动,齐军冲不破阵势,只好退了回去。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击鼓进攻,齐军重振精神,再次向鲁军阵地冲来,鲁阵仍岿然不动,齐军又一次退了回去。鲍叔牙见鲁军两次不出动,以为是怯阵,下令第三次击鼓进攻。

  这时,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随着鼓声,鲁阵中杀声骤起,士兵们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丢盔卸甲,狼狈溃逃,公子雍也被鲁庄公一箭射死。庄公见齐军败退,欲下令立即追击。曹刿忙说:“别急。”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瞭望了一阵,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鲁军追杀了30余里,斩杀、俘虏了许多齐军,缴获辎重无数,全胜而回。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庄公又问:“为什么齐军逃走了,你不让马上追赶呢?”曹刿说:“大国之间交锋,虚虚实实,齐军虽退,也要特别提防有诈。我察看后击。”庄公十分佩服,说:“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立即拜曹刿为大夫,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鲁庄公三十年(前664),曹刿作乱,被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刿被赶到莒国,在莒国病死。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人。有关于曹刿相信我们都不陌生,毕竟这个人是被收录在中学语文课本之中的人物。然而有关于曹刿的生平故事在历史中记录的却非常少,似乎除了长勺之战我们就不怎么了解他的故事了。他就像是一颗流星,在长勺之战中划出了一道非常靓丽的弧线后就再也消失不见。

  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齐桓公发起的。当时齐桓公和国相管仲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于列国之间,所以就用武力来压迫诸小国。鲁庄公十年,齐桓公非常冲动地想要出兵伐鲁,管仲认为还没有到时机,所以就强烈反对。但是齐桓公他心意已决。观众不去,就让鲍叔牙去吧!齐国已经吹响了战争的号角,消息很快就传回了鲁国。鲁国虽然不及齐国地大人多,但是国君鲁庄公绝对不是一个庸弱的人,他决定以大军来抵御齐国进攻。然而究竟如何才能破敌?这个问题让鲁庄公十分懊恼。

  鲁国面临危难的局面早在鲁国就传开了,曹刿想要去见见鲁国国君,为他排忧解难。有人嘲笑曹刿,说带兵打仗制订国策都是上层人士所决定的事情,你就别跟着了。曹刿却坚持要见鲁庄公,说上层人士未必目光长远,所以要其给破敌之法也许还不如我这个乡野村夫。于是曹刿就前往宫门请求拜见鲁公。鲁庄公欣然接见了曹刿。曹刿三问鲁庄公以何为战,前两次曹刿听来皆为不妥,直至鲁庄公最后说小大之狱,查实而决定后,曹刿说这一点才是为百姓着想,所以说公可一战,并且他也主动要求跟着一起去。鲁庄公自己本身就对战争拿不定主意,所以对曹刿的要求那当然是欣然接受。前方战事吃紧,鲍叔牙所率领的齐军连战连胜,士兵之间也有了一些骄傲轻敌的姿态。齐主决定作战稳妥一点,所以让鲍叔牙下令击鼓挑战。鲁庄公正准备拔剑迎敌,没想到曹刿却制止了鲁庄公,并且下令任何鲁军都不得轻举妄动,违者军法从事。齐军再次击鼓,曹刿仍然不战。

  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之时,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冲杀。这次两军交织在一起,鲁军就像是下山老虎一般勇猛,而齐军就像是待宰的绵羊,没多久就被杀光杀净了。鲁庄公准备下令追击齐军,曹刿又制止了。他先是也是先看了车辙印,后来又看了看鲁军的旗帜,这才下令追击。最终,长勺之战以鲁军大胜结束。实际上曹刿能够打赢战争完全是因为他打破了拘泥的战争规则,以灵活的头脑指挥作战。因为按照周礼来说,一方击鼓另外一方也需要击鼓,然后进行正面冲杀,这就是“国际法”。齐军两次击鼓都不见鲁国回应,他们已经一头雾水了。紧接着鲁军突然掩杀过来,齐军当然不可招架。所以说曹刿的胜利不仅是在于曹军的同仇敌忾,更在于其灵活的战略战术。之所以能够蔑视和打破规则,原因跟他的出身有很大的关系。

  曹刿是曹叔振铎的后代,而曹叔振铎又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也就是说,曹叔振铎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建立周朝,开始大封功臣。他给曹叔振铎分封的地方是曹地。曹国的封地很小,像鲁国、宋国这样的小国都能够碾压曹国。但是曹国的土地非常肥沃。为了能够在列国中生存下去,曹国国君只能选择依附于大国生存。所以说曹国一直遭受着欺负。曹国传到曹伯阳这一代的时候,国君立志要改变曹国积贫积弱的面貌,所以就断绝了和晋国的依附关系,并且发兵攻打宋国。然而不幸的是,想要征伐宋国的曹国却反被宋君给灭了。曹刿是破落贵族,所以当权者的那一套规则是管束不住他的。尽管曹刿的地位已经没有昔日祖先那么光辉了,但曹刿仍就是规则之外的人。不然他也不会说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样的话。但从曹刿能够直接面见鲁君就能够断定其身份最低也是一个士。从长勺一战可以看出曹刿确实很有能力,但人都是会变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曹刿变得越来越不像当初的自己,从而走上了一条谋反的道路。

  经过一战以后,曹刿受到了鲁庄公的重用。鲁庄公把女儿嫁给了曹刿,任命曹刿做了大夫,让他对鲁国国政进行改革。从这里我们看得出来鲁庄公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但是曹刿的思想不够系统性,或者说他的改革并不先进,所以对鲁国的颓势也没有什么改变。曹刿第二次施展奇谋是在齐鲁两国君主会面的外交场合,他公然持刀劫持齐君,迫使齐国对鲁国做出让步,这让人再一次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后来的曹刿就变了。长勺之战十三年后,鲁庄公想要到齐国去观社(祭拜祖先的仪式),曹刿急忙赶来阻止。曹刿对鲁庄公大谈礼,并且告诉大王说他的举动是不符合礼的。鲁庄公不听,仍然跑到齐国去观了礼。曾几何时,在曹刿的眼中肉食者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但是当他成为肉食者之时,自己似乎也再慢慢地向这方面转变,而他自己却浑然不知。或者说他即使知道也是愿意的,因为他一直在努力让自己成为肉食者。

十朝代最新章节 https://m.qiuxiaoshuo.org/read-207063/ !求小说网,有求必应!